【道县教育质量提升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1—2023)出台】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部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道县制定教育质量提升三年攻坚行动计划。
成立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分管教育的领导为副组长并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县级领导为副组长,宣传、纪委、政法、人大教科文卫委、政协文教卫体委、教育、财政、人社、编办、发改以及乡镇(街道)等部门为成员的“道县教育质量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工作领导小组”。
攻坚目标
小学阶段:小学毕业会考合格率力争达90%,优秀率达70%以上。
初中阶段:2021年初中毕业会考全市综合排名接近中游水平,2022年进入全市前五名,2023年全市排名保五进三。
高中阶段:2021年高考全县二本及以上突破1300人,其中一本550人;2022年二本及以上突破1400人,其中一本600人;2023年二本及以上突破1500人,其中一本650人。3年内,全县本科万人上线率在全市“保五争三”。全国十二所著名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2021年突破10人,2022年突破20人,2023年争取突破30人。其中,清华、北大实现零突破,教育教学整体水平跻身全市第一方阵。同时,县一中要在3年内实现全市同类学校“保五争三”,县二中跻身全市同类学校前五。
攻坚措施
(一)动员全社会苦抓,构建大教育格局
创新重教机制。县委常委会会议每年议教不低于2次,政府常务会每年专题研究教育工作不低于4次,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和县政协常委会会议每年审议教育工作不低于2次。建立乡镇、街道党政定期议教制度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教育和学校发展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开展教育提质攻坚主题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创优育人环境。建立健全联合调解制度,对校园安全事故等涉校涉生重大矛盾纠纷,实行“两线四层”调处机制(政府主导,政法、公安执行,群众工作部等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协助、协调事故家属为一条线;教育局主导、学校执行、师生配合、协调事故家属为一条线),依法严厉打击校闹等行为。严控“进校园”活动,非教育主管部门的活动原则上不进学校,减少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其他部门或单位未经县委书记签字同意,一律不得从学校抽调人员从事非教学工作,已外借教师须在2020年年底前返校工作。
做好返教返学工作。鼓励道县籍在外优秀教师返回道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道县籍在外教师返乡任教开设绿色通道。尊重学生本人意愿,倡导鼓励学生回流就读。
建立联校帮扶机制。建立县级领导和县直(含省市驻道)部门联系学校、对口帮扶援助制度。县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每学期深入所联系学校现场办公不少于3次,为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少于2个。建立健全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以3年为一个周期,每所城镇优质校对口帮扶1~2所农村薄弱学校。
借助外力提升质量。探索建立合作办学良性机制,通过对口支援、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模式引进一批省内外名校、名校长进驻,促进本县学校与名校共享教学资源,吸收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
加大教育奖励力度。按照总量控制、奖优罚劣、优劳优酬的原则,县财政每年筹措教育资金1000万元用于表彰本县各级各类学校(含民办学校)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其他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健全教育奖励基金制度,成立道县濂溪教育基金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支持教育发展。
强化教育部门效能建设。选优配强教育部门领导班子,加强中层干部轮岗和跨部门交流使用,注重从教学一线能力突出者中选拔局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推行校长任期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和新任学校领导试用机制,建立健全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促进校长专心治校、中层潜心育人。
持续优化办学条件。
抓好教育强基工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考核、绩效、调动、晋职、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直接挂钩。着力把绍基学校、东洲学校、敦颐学校(初中部)、树湘学校作为优质初中重点建设,打造优质初中学校。
鼓励发展特色教育。进一步明晰各高中阶段学校“一校一特”发展定位,鼓励学校合理科学规划,创新办学模式,突出特色办学,精准定位,争取做到“一校一品”。
强化学校绩效管理。建设符合道县实际的学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推行新任学校领导试用机制、校长教师能上能力激励机制,通过全县大统考、大排队的形式检验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成果。
(二)激励全体教师苦教,掀起大比武热潮
加大教育人才引进。建立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教师辞职、调离的刚性约束机制,依法规范教师外流现象。实行教师培优工程。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改进培训方式,提升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远程培训”等途径,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和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能力。积极推进“四名工程”。完善“四名工程”评选及考核办法。全县每学期每年开展1次名师巡讲及名课展示活动。每年开展1次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名师、名校、名校(园)长评选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导教师敬业奉献精神。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档案,引入社会力量和家长对教师进行评价。坚持“效能优先”,把教育质量纳入学校目标管理, 严格考评、奖惩兑现;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晋升、绩效奖励、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与教学质量挂钩。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为教师解决生活与工作难题,多用感情留人。加大优秀教师奖励。强化实绩导向,加大一线教师的关心关爱力度,绩效工资要向一线教师倾斜,奖励表彰名额从一线教师中产生。
(三)引导全体学生苦学,形成大比拼氛围
建立优质生培养机制。建立优质生招生与培养制度,实行县级领导结对帮扶优秀学生制度。加大优质生委培力度,加强与省内外名校交流合作,共同培养优质学生。切实保障优质生培养。建立优秀学生表彰和奖励制度。建立“阳光助学”制度。对困难学生落实好资助全覆盖政策,不让1个困难学生失学。建立“三位一体”管理体制。学校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管理学生体制。 重视学生心理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