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县2020年粮食生产工作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遏制耕地抛荒,稳定粮食生产,全面完成2020年省、市下达给我县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从严治理耕地抛荒
1.提高粮食生产的思想认识。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省政府已将2020年粮食生产安全列入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考核内容,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抓好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底线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着力“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守好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三条底线”,把稳定粮食生产视为全县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抓好抓实。
2.推动撂荒耕地复垦复种。各乡镇要切实担负起遏制耕地抛荒的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好乡村两级组织的动员作用,采取集中流转、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方式推动抛荒耕地复种。乡镇、村要切实落实“种地得补贴、不种地不得补贴”的要求,认真按程序组织申报、核实种植面积,按政策规定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抛荒耕地不得发放补贴,这部分补贴可统筹用于抛荒耕地复耕。严禁抛荒是增加粮食生产面积的重要举措,禁止水稻生产功能区的“非粮化”,特别是“非农化”,对发现的5亩以上零星抛荒,现场交办,限期整改到位;对发现连片抛荒5亩以上的乡镇、村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追责,并限期整改到位。对举家外出、务工经商而无人耕种的耕地,采取代耕、承包、转让、租赁等方式依法进行有序流转,引导种粮大户发展规模经营。
二、聚焦粮食提质增效,突出发展高档优质稻
202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15.3万吨,其中早稻播种面积达到13.9万亩以上;年加工各种优质稻商品粮3万吨以上,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1.推广优良品种。着力提升粮食品质,落实优质稻播种面积27万亩以上,优质稻率达到85%以上,不断扩大高档优质稻种植比重,早稻推荐种植迟熟优质早稻品种,中稻和晚稻重点推广兆优5455、泰优390、泰优98、桃优香占、盛泰优018、鹏优6377等米质达到国标二等以上优质稻杂交品种,以及玉针香、湘晚灿17号、农香32、农香42等米质达到国标一等的优质稻常规品种。
2.建设生产基地。各乡镇要分别创建好优质早稻生产示范基地和高标准高档优质晚稻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乡镇的早、晚稻发展。示范基地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模式、统一技术规范和统一指导服务”四统一,不断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全县建立高档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5个,示范面积有1万亩,订单生产面积5万亩,对接的粮油生产企业有2家以上。
3.实施湘米工程。以做优做强湘米工程为抓手,推动全县优良品种、生产基地和企业加工三连动,重点落实种子和订单两个关键环节,按照“市场+基地+主体+品牌”产业化开发模式,建设“品质高档化、种植区域化、环境优良化、栽培绿色化、产销订单化”的高档优质稻产业化基地,争取全县落实湘米工程高档优质稻面积在7万亩以上。
三、大力夯实产能基础,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要求,构建统一的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的农田建管体系。推进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健全粮食生产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探索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制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和补充耕地建设质量评定工作,开展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全年完成2.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2.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广插秧机、半喂入收割机、粮食烘干机等新型机械。以发展双季稻机械化育插(抛)秧为重点,以推进农机合作组织“六代”(代耕、代育、代插、代防治、代收割、代烘干)社会化服务为突破口,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努力实现全县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72%以上、植保机械化率达20%以上的目标。
3.落实惠农兴粮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奖励激励措施,大力培育种粮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提供专业公司积极机插机收、病虫害统防统治、稻谷收储烘干等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各乡镇要引导原有 30 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向中等规模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转化。大力宣传推广粮食作物保险,扩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
四、抓好技术应用推广,推动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1.推广专业化集中育秧。推广密室叠盘快速催芽齐苗、场地无盘旱育秧新技术。全面推广合理密植,大力实施“多播一斤种、增产一担粮”行动,保证丰产需要的基本兜和基本苗。开展适期播种工作,合理搭配早晚稻品种,确保双季晚稻安全齐穗。通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3万亩,带动全县早稻集中育秧突破5万亩。
2.开展高质高效创建工作。整合资源打造一批模式新颖、规模适度、效果突出、示范作用强的创建样板,引导并带动全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效益提高。制定科学的防灾抗灾应急预案,防范可能出现的倒春寒、寒露风等危害。
3.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强对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和新器械的推广,积极推广“飞防减药、精施减肥、转化减污”的新理念、新机具、新技术,推进有机肥代替化肥技术,加强绿色投入品、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生产模式的融合应用,推动粮食生产全程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建设。
五、突出发展旱杂粮生产,大力抓好品牌建设
1.大力发展旱杂粮生产。充分利用我县的旱土资源、高岸田、天水田,种植新田大豆、红薯、玉米等特色杂粮。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特色旱杂粮精深加工,推广“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订单生产,结合美丽乡村、文化旅游建设项目引导、鼓励、扶持有条件的乡镇、村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开展特色、休闲观光农业的创建工作,如稻—稻—油菜、稻—油(葵)—油、彩色水稻等,创建“稻稻油”水旱轮作模式万亩示范片,不断拓展粮食生产发展的空间。
2.抓好粮食品牌创建工作。扶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行业协会、大米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改良生产工艺,优化包装设计,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支持新增一批粮食产品注册商标,结合“永州之野”“南有新田”等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创建,重点打造“六薯公、新硒土壕、饭石香米、山冲里的大米、新田大豆、西薯米”等优势粮食品牌。
六、切实强化保障措施,推动粮食生产责任落细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把粮食生产工作视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纳入绩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一是成立县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发改局、水利局、市场监管局、气象局、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察室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二是各乡镇要成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涉农中心站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明确目标,细化责任,突出工作重点,逐级分解任务,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粮食生产目标实现。各乡镇要按照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要求,及时建立并按时报送粮食生产三大台账。三是县级领导要带头办点示范,县直各有关部门要作为后盾单位支持发展粮食生产,共同为全县今年的粮食生产作出贡献。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粮食产能建设。在争取并用好用足上级各项粮食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领导办点、治理耕地抛荒、专业化集中育秧、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高档优质稻基地建设、特色旱杂粮产业发展、良种良法示范等技术示范推广的投入;用于社会化服务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奖励;用于对全县粮食生产先进县直单位、先进乡镇、先进村、千亩以上示范片创建先进和先进个人的奖励;用于县农业农村局抓粮食生产的工作经费等。
3.强化督查考核,严格奖惩兑现。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农业农村局将不定期对各乡镇开展包括遏制抛荒、领导办点示范、粮食生产三大台账建立、耕地地力保护、稻谷价格等补贴政策的申报、核实与发放等情况进行督查。特别是水稻功能区存在5亩以上连片抛荒并没及时整改到位的,实行问责,以推动粮食生产工作任务层层落实,确保粮食生产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对粮食生产任务完成好的前3名乡镇和工作推进调度得力的前3名县直责任单位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的奖励,对重视不够、政策落实不力,特别是因省、市督查考核导致粮食生产安全责任制扣分或通报批评的,进行约谈、督办、问责。同时,开展全县“十佳种粮大户(企业)”评比表彰活动,并给予“十佳种粮大户(企业)”一定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