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生物监测】2020年,秀英区疾控中心根据《海南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海口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要求,在全区设监测点进行蚊子、苍蝇、鼠、蟑螂的密度、种群及季节消长监测工作,分别采用笼夜法、路径法、诱蚊灯法、双层叠账法、布雷图指数法、笼诱法、粘捕法、体表检蜱法及目测法等监测方法,监测结果如下:
1. 蚊类
1.1蚊类总密度和构成比:蚊密度诱蚊灯法监测捕获838只蚊,平均密度8.38只/灯·夜,计3属7种,分别为致倦库蚊、二带喙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须喙按蚊、骚扰阿蚊、其他等,其中致倦库蚊610只,占总蚊数的74.32%,为优势种类;其次为骚扰阿蚊96只,占总数的10.69%。(见图1.1)。
1.2 蚊类不同环境中的蚊虫密度比较:从环境类型来看(雌蚊)密度,牧畜棚密度最高449只,达44.9只/灯·夜,占总蚊数的53.58%;次之居民区、农户和医院为116只、105只和101只,为11.6/灯·夜、10.5只/灯·夜和10.1只/灯·夜,占总蚊数的13.84%、12.53%和12.05%;最后是公园绿化带67只,分别为6.7只/灯·夜,占总蚊数的8.00%.(图1.2)。
1.3 蚊类季节消长曲线分析:(因新冠肺炎疫情2月未监测)从消长曲线看,蚊子密度消长趋势基本呈单峰曲线(图1.3),高峰值出现在4月,16.2只/灯·夜;1月蚊密度值较低,为2.1只/灯·夜,这除了与我市的温度气候变化、降雨量增加大小有关外,还与我区“巩卫”活动环境整治和灭蚊有关系。
2. 蝇类
2.1蝇类总密度和构成比:捕获2只苍蝇,是否因诱饵问题导致无法捕捉。(图2.1)。
3. 鼠类
3.1鼠类总密度和构成比:鼠密度监测捕获48只鼠,平均密度5.04%,计1科2属4种,分别为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小家鼠,其中褐家鼠47只,占总捕获鼠数的97.92%,为优势鼠种,其后黄胸鼠1只,占2.08%(图3.1)。
3.2不同环境中鼠类密度比较:从环境类型看,农村居民区鼠类密度最高,达54.17%,其次是特殊行业和城镇居民区,分别达25%和20.83%(图3.2)。
3.3 季节消长曲线:从季节消长曲线可见,鼠密度捕获率在3月最高,密度值10.64%,5月有下降趋势,密度值2.08%,这可能与我区气候变化和投药灭鼠有关。(图3.3)
4. 蟑螂
4.1蟑螂总密度和构成比:蟑螂密度监测捕获225只蟑螂,平均密度2.96只/张,计2科2属3种,分别为德国小蠊、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其中德国小蠊211只,占总蟑螂数的93.78%,其后依次为澳洲大蠊,占6.22%(见图4.1)。
4.2 不同环境蟑螂密度比较:在不同环境类型中,农贸市场最高,达0.82只/张,其次为居民区,达0.53只/张,其余餐饮店、宾馆饭店和超市分别为0.51只/张、0.37只/张和0.10只/张,医院密度最低,为0只/张(图4.2)。
4.3 蟑螂密度季节消长曲线:从季节消长曲线图可见,1—11月蟑螂密度在7月达到最高峰,为0.81只/张,4月密度最低,为0.11只/张,这与我区的气温变化,以及“巩卫”喷杀除蟑有密切关系(图4.3)。
5. 蜱虫在秀英街道书场村和海秀镇周仁村开展监测工作,6月、11月各完成1次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两种环境类型各1个监测点,各选择10只(牛、羊、狗等)动物蜱类的进行监测蜱为0只。
6. 臭虫采用目测法在楠京旅馆、长信工地、海南省商业学校开展臭虫监测工作。其中6月完成1次学校宿舍(1家)、宾馆(1家)及工地宿舍(1家)臭虫监测工作各10间房间,共监测30间房间,未发现臭虫及臭虫虫迹。
通过以上的各项监测,掌握全区蚊、蝇、鼠、蟑螂、蜱和臭虫的密度、种群季节消长等情况,建议加强鼠类的防治,在蚊子密度高峰期到来之前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蚊子密度,倾盆倒灌,清除积水容器,降低蚊媒疾病的发生率,在早春加强蝇类的防治,及时清理垃圾容器,腐果等,在夏初开展蟑螂的早期防治,定期查蟑灭蟑,降低蟑螂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