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市“十三五”脱贫攻坚回顾
“十三五”期间,东方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实,坚持精准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围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贫困人口逐步减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等工作重点,坚持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一年完成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任务,交出了一份“让党中央放心、让群众满意”的脱贫攻坚东方答卷。
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3839元提高至2020年年底的1.2万元,年均增长33%。全市建档立卡11918户52391人全部脱贫,36个贫困村顺利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8.9%降至0。
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资金25.15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7亿元,用于贫困地区发展生产、保障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全部解决。累计发放学前至中职阶段各项国家资助和特惠性资助26.41万人次2.7亿元,确保做到特惠性资助全覆盖、普惠性政策优先资助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发放“雨露计划”补助3149人次551万元。先后为141名特殊学生安排送教上门,建立“双线复核”“双线控辍”工作机制,贫困学生失学辍学现象基本消除,教育保障全面落实。累计投入2.65亿元实施危房改造,解决6655户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所有贫困群众都住上安全房。累计投入2.16亿元用于代缴全市建档立卡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大病商业补充保险以及门诊和住院报销,标准化卫生室和合格村医全覆盖全配备,做到小病不出村,贫困群众住院报销90%以上,慢性病门诊报销80%以上。投入8.8亿元实施83宗饮水提升巩固工程项目,做到供水管网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供水一体化”,全市农村地区自来水普及率、水质检测覆盖率、水质合格率全部100%,连续三年在全省脱贫攻坚饮水考核工作中名列第一。
二、特色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引进北纬十八度果业、上彩花卉、容益等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共享农庄、家庭农场、致富能人5类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甜玉米、花卉、水产养殖等热带特色高效产业,形成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产业扶贫格局,实现组织化产业帮扶全覆盖。2016—2020年,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72亿元,占专项扶贫资金的53.5%,推进项目329个。全市76家带贫主体共为全市贫困户分红6140.27万元,实现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组织化产业帮扶,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1个稳定的增收产业。持续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累计投入5440万元帮扶68个村,实施集体经济项目68个,打造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切实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和服务功能。
三、就业增收效果明显
大力开展“送岗位到村助力零就业家庭脱贫”“乡镇就业扶贫巡回招聘会”“实用技能培训”等活动,扩宽贫困户就业渠道。共投入3667.18万元,举办各类实用技能培训班303期,培训2.2万人次。召开专场招聘会56场,组织“点对点”务工输送活动3批次,组织各类劳务输出队86支,转移贫困劳动力8394人次。累计发放务工奖补23565人次共4001.06万元,发放务工交通奖补6487人次250.56万元。累计开发村级保洁员、疫情防控等扶贫公益性岗位1823个,发放公益性岗位工资2551.47万元。全市贫困劳动力31893人,已就业26512人,就业率83.12%。
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东方市坚持把“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贫困村整村推进的杠杆和提升乡村振兴水平的“硬件”,对照弱项补齐短板,重点抓好道路硬化、水利、电网、产业配套等项目建设。共投入资金2.39亿元,实施扶贫基础设施项目267个,确保实现贫困村庄通水、通电全覆盖,村主干道、环村路全部硬化,村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信号全覆盖,并配备标准的村委会、文化室、卫生室、邮政网点。同时实施镇、村污水处理项目和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建设,将环卫保洁覆盖全市所有自然村,成为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达到“五有”标准的市县之一;大力开展“厕所革命”,全市农村改厕普及率达98.9%,基本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东河镇南浪村等3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大田镇马龙村入选国家首批绿色村庄,94个村庄被评定为省级星级美丽乡村,6个村庄被评为椰级乡村旅游点。
五、生态扶贫力度持续加大
累计选聘569名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对生态敏感区、生态核心区等开展普惠性生态直补,全市生态补偿范围覆盖到7个乡镇57个村和华侨经济区12个连队,共有7022户贫困户32048人享受生态补偿金。
六、兜底保障网织密扎牢
建立低保、特困、低收入家庭多层次兜底保障体系,着力做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农村低保标准从2015年280元/月提高至2020年350元/月以上,始终高于贫困线。将农村低保特困对象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返贫人口、边缘易致贫户人口衔接,确保把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全部纳入救助兜底保障范围。贫困户兜底保障人员从2016年年初的100户465人增加至目前的2191户5657人,累计发放兜底保障金5202.89万元,做到应保尽保。全面建立落实乡镇政府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累计下发各乡镇1933万元用于开展小额临时救助,切实解决群众临时性生活困难。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的发放对象扩大到建档立卡人口中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全市共有6160名残疾人每月领取“两项补贴”。
七、基层组织战斗力不断增强
坚持党的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和“一把手”责任制,成立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挥部,由市委主要领导任指挥长,下设16个专项工作组,强化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脱贫攻坚战斗体系,成立各乡镇脱贫攻坚大队11支,由市级领导担任大队长,中队185支、小队527支,将151个帮扶单位3483名帮扶责任人编入战斗队序列,实现贫困户帮扶全覆盖,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开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十大行动”(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不力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党员干部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党组织弱化虚化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基层党员干部先进性创建行动、“三支队伍”和战斗队作风督查整顿行动、贫困户“志智双扶”行动、扶贫干部能力提升行动、党组织引领集体经济发展行动、扶贫干部激励关爱行动、典型示范引领创建行动),落实“四带一包”(由一名市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带领一名“第一书记”、一个市直单位、一个工作组、一名乡镇领导,包点整顿转化一个软弱涣散村和重点难点村)整顿机制,累计整顿117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调整撤换不胜任现职村党支部书记24名,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八、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大幅提升
着眼提升贫困群众自身致富能力,建立“四大课堂”,充分发挥脱贫致富夜校“志智双扶”主阵地作用,累计组织60余万人次收看省扶贫电视夜校节目,让所有贫困家庭长期接受感恩励志教育和技能培训。深入开展“六治”专项活动,大力推行奖惩机制,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转变观念。
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市政网等媒体对“农民喜获分红”“奋进先进典型”“党建助推扶贫”等案例进行新闻报道200多篇,大力宣传脱贫攻坚典型事例,引导贫困群众思想转变。118户贫困户被评为省级脱贫光荣户,228户贫困户被评为市级脱贫光荣户,通过表彰展现东方市贫困群众通过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励志脱贫的精神,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树立“我脱贫我光荣”的意识。(市扶贫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