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蓝山县位于湘南边陲,毗邻广东省连州市,境当“楚尾粤头”,是东南沿海通往中西部地区的桥头堡,也是湖南母亲河湘江的源头。全县辖14个乡镇(少数民族乡6个)、5个国有农林茶场、209个行政村、1个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806平方千米,总人口4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1万人。2014年省级贫困村5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6675户27143人,2015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省级贫困村4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6760户27570人。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贫开发工作各项决策部署,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团结一心、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目前,4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760户2757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脱贫280户630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73%下降为零。2019年该县被评为省、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
一、以“五个精准”决战脱贫攻坚
1.工作责任精准压实。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负责制,下设相关县级领导任组长的7个脱贫攻坚工作专业组和12个工作组,统筹调度和组织实施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大力实施“一学二保三办四清五提”(学政策;保就业、保民生;集中办、上门办、外出办;问题清零、数据清理、台账清楚、资产清查;教育扶贫提智、基层组织力提高、消费扶贫提质、产业发展提效、群众满意度提升)扶贫工作举措,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铆足冲天劲,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脱贫基础精准夯实。
全面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安居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就业扶贫、兜底扶贫、文旅扶贫、社会扶贫10大行动,集中推进“全覆盖、强支撑、全兜底、挪穷窝、拔穷根、强班子”六大工程,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0亿多元,实施贫困地区水、电、路、汛、安居等项目1.2万余个,完成水利项目181处,解决28.3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43个贫困村农网改造,危房改造8768户,完成农村公路约586千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3.助农增收精准有效。
依托湘江源头山林生态资源和“粤港澳”后花园的交通区位优势,采取“村支两委+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全面实施特色种养业、生态旅游、电商营销、皮具玩具“四大”产业扶贫工程,积极发展水果、蔬菜、中药材、猕猴桃、黑山羊等特色种养业,实现“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先后建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810个,联结带动6700多户贫困户实现产业增收;深入推进坪源村、百叠岭村等6个全国旅游扶贫村建设,投资12亿元打造浆洞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区“云冰山”项目,带动200多户1200余人吃上“旅游饭”。采取“电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直采直销模式,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00多亿元,网络零售额40多亿元,农产品上行交易额1.9亿元,其中贫困村农产品上行交易额4000多万元。2018年、2019年该县连续两年被省商务厅评为“电商扶贫专项行动优秀县”。
4.扶贫政策精准到位。
全县累计发放产业就业奖补资金3000多万元,扶持生产发展和推荐就业一批1.2万多人,易地搬迁安置一批565户2403人,教育补助一批8.53万人次5021.34万元,低保政策兜底一批6.1万人次1.08亿元,医疗救助扶持一批2.7万人次1.2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1亿元,该县被评为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先进县”。
5.创新机制精准有力。
创新推行“2468”干部住村工作制度(县处级干部每月住贫困村2天、正科级干部住4天、乡镇党委书记住6天、乡镇干部住8天),其经验做法被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率先建成,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出行、社保、就学、就医等实际困难问题1万余个。推行“12345”涉贫信访处置工作机制(成立一个机构、出台两个规定、拓宽三条渠道、强化四个机制、做到五个到位),不断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化解涉贫信访矛盾问题,开创了涉贫信访工作新局面,信访工作形成“三下降一好转”(来信下降、来访下降、越级访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的良好态势。同时,实行“技能培训一批、劳务输出一批、扶贫车间就业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四个一批抓就业扶贫。按照同步推进基层党建、同步建立服务机制、同步完善配套设施、同步开展后续帮扶“四个同步 ”抓搬迁等创新做法决战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二、以“五大战役”决战全面收官
1.打好攻坚能力提升战。
定期召开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中央、省、市领导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相关重要会议精神,采取集中轮训、专题培训、送教下乡等方式,分级分类、分期分批对2020年新选派驻村帮扶干部和基层扶贫干部进行了集中轮训,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扶贫干部业务培训全覆盖,全面提升攻坚能力。
2.打好脱贫退出攻坚战。
一是重点扶。把2020年全县280户630名剩余未脱贫贫困人口作为“最后堡垒”,采取“1+X”的方式,在原来结对帮扶对象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为由乡镇或驻村帮扶后盾单位的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结对帮扶,调整优化结对帮扶力量,进一步压紧压实帮扶责任。二是全面兜。在严格落实“3+1”保障的基础上,从县残联、民政、公安、医院等部门抽调专业人员开展上门服务,对全县“五类人员”等特困群体进行全面摸排,对符合低保、残疾要求的做到应兜尽兜、应纳尽纳、应提尽提,今年累计新增低保人数451人,新增残疾人“两项补贴”1894人,确保兜底政策落实率100%。三是创新防。在全市率先建立“一超过、三保障+X”监测管理信息平台,搭建行业部门数据管控对比平台,探索建立集监测、预警、帮扶、保障为一体的防贫监测预警机制,通过行业数据对比、问题数据预警,推动帮扶措施有效前移,及时阻断致贫返贫。
3.打好疫情应对补损战。
一是抓稳岗就业。采取“线上发布岗位、线下送岗上门、园区实地考察”等方式,迅速组建16支招工小分队,进村入户摸底外地务工人员返蓝情况,鼓励引导返乡人员在家门口就业。截至2020年10月30日,全县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总量11731人,超过去年2.3%,63名返乡回流人员目前已有60人实现再就业,3人因个人家庭暂无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576人次,任务完成率144%;“两后生”培训115人,完成率115%;发放转移就业交通补贴7952人次465.76万元,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3112人次93.36万元,发放就业创业服务补贴6.12万元。同时应对疫情设立了临时公益性岗位400多个,全县扶贫车间发展至63家共吸纳就业2800多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450多名。二是抓消费扶贫。在全市率先建立“通村村”农村服务平台,把疫情期间各地滞销农产品上架到网上购物平台,由日常服务于农村地区小型货车组成的车队开展免费配送服务,搭起战疫“连心桥”,共为贫困户销售水果、蔬菜2000多吨1200多万元。创新实施“三网三专一厅一会一平台”消费扶贫工程(产品网、客户网、对接载体网、扶贫专馆专柜专区、云冰山扶贫展示厅、展销会、消费扶贫平台),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月等活动。同时组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线上线下实操培训8次,培训人员2600多人(次),其中贫困人员400多人(次),带动就业70多人。截至目前,全县开设消费扶贫专馆1个、专区1个、展示厅1个,认定扶贫产品148个,实现线上线下消费1亿多元,其中832平台政府采购完成358.95万元,超额完成任务。三是抓补损帮扶。第一时间成立禁食退养补偿及处置工作小组,组织专门队伍对全县禁食退养对象进行全面摸排、现场核查、登记造册,并按照先补偿后处置的原则对全县3户禁食退养涉贫户优先补偿,共发放处置物种补偿金额共10.78万元,其中2户竹鼠养殖涉贫户处置 248.5千克补偿1.86万元,1户蛇类养殖涉贫户处置743.5千克补偿8.92万元。并积极做好转产转业帮扶工作,其中1户竹鼠养殖涉贫户转产养羊、1户竹鼠养殖户转产种植灵芝和猴头菇,1户蛇类养殖涉贫户转型养眼镜蛇改为药用。
4.打好问题整改清零战。
先后召开3次常委会、5次常务会、6次小组会、3次推进会、3次培训会,高位推进脱贫质量“回头看”工作,实行工作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四单”管理,开展村(社区)交叉排查、指导组驻点督查、乡镇汇总复查、县级实地核查等“四查”行动,累计走访群众7655户,接待群众1805人,召开座谈会178次,共下发交办函39份、提示函30份。目前,全县脱贫质量“回头看”排查发现的941个问题已全部整改落实;“冲刺问题清零决战脱贫攻坚”“重点帮扶行动和清仓行动”发现交办291个问题也已全部整改清零。同时结合省常态化联点督查反馈的问题,举一反三,对前期问题排查整改工作开展“回头看回头改”,实现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动态清零。
5.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阵地战。
一是深入实施“一县十镇百村”工程。按照“五美融合”要求,集中创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35个,其中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9个、毛俊镇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大力实施“绿色村庄”“秀美村庄”“森林乡村”等绿化建设,目前全县申报认定绿色村庄161个,占到乡镇行政村总数209个的77%。二是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实施“五个一”(一村一村规、一户一“三包”、一天一保洁、一月一清扫、一季一评比)工作措施,落实“四洁”(村落整洁、庭院清洁、卫生常洁、村风纯洁)要求,大力推进“一革命六行动”,着力打造“一户一景点、一片一景色、一村一景区”。目前,全县14个乡镇209个行政村共发放垃圾桶6088个,斗车188台,三轮垃圾车77台,四轮车27台,累计聘请保洁员577人。三是全面开展农村改厕行动。对2019年改厕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共排查户厕3990座,排查发现问题68个现已整治到位,超额完成2020年改厕任务1503座。目前,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9.9%。
三、以“五个全面”衔接乡村振兴
1.全面提高政治站位。
以本次考核为契机,坚持对标对表和问题导向,始终扛牢脱贫攻坚政治责任,针对考核组反馈的问题,举一反三,查漏补缺,逐一整改清零,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2.全面巩固脱贫成果。
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扶贫扶志扶智等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所有已脱贫人口持续稳定脱贫,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成色。
3.全面探索持续减贫机制。
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分类管理,进一步完善“一超过三保障+X”防贫监测平台,建立健全防贫预警帮扶机制,加大特困群体救助力度,竭力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情况,确保不出现一户一人返贫,不新增一户一人贫困。
4.全面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深入推进扶贫扶志扶智行动,强化政策引导和教育引导,动员贫困群众参与项目实施,加强“两后生”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培训,进一步激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5.全面衔接乡村振兴。
将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政策举措,优先支持贫困村和脱贫人口,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整治、乡风文明建设力度,以乡村振兴举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