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蓝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的扶贫车间里一派繁忙,村民忙着编织出口国外的藤编沙发、椅子,订单生产热火朝天。已脱贫的扶贫车间负责人冯卯生笑呵呵地说,搭帮政府帮忙扶持,在安置点的新家楼下开办新厂,一年赚了10来万元,最近还找了女朋友,一家人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蓝山县委、县政府把办好老百姓的事作为头等大事,千方百计兴产业、强基础、惠民生,推进“六稳”“六保”,让群众在家门口安居乐业,奋力打造“创新开放桥头堡、产业承接首选地、粤港澳的后花园、生态文明示范区、安居乐业幸福城”。2020年,预计全县GDP完成130亿元,增长4.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07亿元,增长7.0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3340元和17167元,增长6.8%、8.5%。蓝山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入选“中国天然氧吧”名录,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先进县、全省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优秀单位、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省电商扶贫专项行动优秀县等。
皮具产业带来好日子
小寒时节,蓝山县皮具箱包科技产业园嘉益皮具有限公司三楼车间,工人们忙着生产皮具箱包。车间一角,罗金莲正在一丝不苟地整理一批时尚款女包,神情专注。
“这是一批出口到国外的皮具订单,代表了我们中国制造的形象,不能有半点马虎。”罗金莲边示范边给旁边的工友讲解。蓝山县皮具箱包产业快速发展,让罗金莲和工友在家门口安心就业,月收入有3000多元。在蓝山县皮具箱包科技产业园,像罗金莲一样在家门口务工的有5000多人。
近年来,蓝山县抢抓“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利用靠近广东的区位优势和近5万皮具产业工人在外务工的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皮具箱包和玩具产业。制定了皮具箱包产业发展规划,创新政府、老乡、商会、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招商模式,推出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快审快批”“帮您办”、全程代办等服务机制,并在用地、用工、用电、融资等方面提供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各路客商和企业抱团入驻,呈现集群式、链条式发展态势。
“在蓝山办厂,10天就能开工生产,这么快的办事速度,我还是头一次碰到。”在蓝山县政府的扶持下,刘坚创办的嘉益皮具有限公司快速走上正轨,刷新了产业项目建设的“蓝山速度”,聊起在蓝山初次创业的经历,刘坚激动不已。
2020年3月4日,蓝山县皮具箱包科技产业园二期标准厂房建设正酣。从网上偶然得知蓝山发展皮具箱包产业的消息,刘坚第一次走进蓝山。
“只要你来,所有的手续我们帮你全程代办。遇到困难,我们第一时间上门帮你解决。没熟人不要紧,县委、县政府就是你的亲人和后盾。”蓝山县委负责人一席话,令第一次到蓝山考察的刘坚无比感动。当晚10时,被蓝山县优越的营商环境和热忱服务所打动,刘坚当即拍板落户蓝山。
“蓝山县的领导干部每天早晚帮我们盯厂房建设进度,全程代办各种手续,线上线下一起招工,政府还发放了企业搬迁补贴和员工培训补贴,帮我们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在蓝山经开区等单位的帮助下,刘坚实行抗疫生产两手抓,边招工、边生产、边装修厂房,仅用4天时间就生产出了第一批皮具成品,28天已有110余名工人。刘坚说,得益于蓝山“亲”“清”的营商环境,办厂省时省力又省心,公司生产的中高端皮具箱包出口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蓝山县已引进皮具箱包企业80余家。先期建成的湘江源皮具产业园已有49家企业入驻,政府自建的1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全面完工并承租,奇秀、奥卡利、邦一、俊一、雅科达等32家较大皮具箱包产业链企业成功签约、购地、落户。蓝山皮具箱包产业列入全省“十大产业集群”。在前不久举办的2020永州·蓝山国际皮具箱包博览会上,蓝山县又签约引进了6个皮具箱包产业项目,总投资达11亿元。
保护源头诞生新“网红”
仲冬时节,平均海拔1200多米的云冰山上白雪皑皑、云雾缭绕,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一带的游客兴奋地拿出手机拍摄冰雪美景。“云冰山冬季旅游火爆,成了新‘网红’,好多村民都在景区找到了工作。”蓝山县浆洞瑶族乡茶源坪村村民韦花艳提着编织袋捡拾游客留下的垃圾,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云冰山一带属于高寒山区,茶源坪村就在云冰山脚下,缺乏致富门路的乡亲们以前一直过着穷日子。蓝山县加快推进云冰山及周边生态环境治理,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香港新井集团开发云冰山旅游项目,走生态富民之路。2017年,云冰山项目动工,总投资15亿元。韦花艳和60多名贫困群众上景区务工,吃上了旅游饭,家庭年增收3万余元。目前,云冰山景区已带动浆洞瑶族乡及周边乡镇200余人务工就业。
立足源头,保护源头。近年来,地处湘江源头的蓝山扛起“保护湘江首要是保护好源头”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把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1万公顷及高塘坪水库周边466.6公顷林地列入湘江源头水源涵养林核心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农村厕所、农贸市场、农村土地、农村环境“五大革命”,全面推行“双河长制”,全县完成196家规模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改造,关闭取缔非法企业、养殖场69家。
蓝山县制定了《湘江源头保护开发实施方案(2020—2021年)》,围绕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等6大板块,制定了27项保护湘江源头的硬核措施。对水库大坝安装水库视频监控系统,实行电站生态流量监测和水库电站联合调度,确保常态下泄流量。按照“一河一策”对主要河流实施综合治理,划定河道管理范围,编制河道采砂5年规划报告。持续开展“清四乱”整治行动,2020年开展专项联合执法6次,现场整改14处。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力争2021年年底前实现县城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不低于90%、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96%以上,舜水、俊水、钟水沿岸乡镇及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蓝山县全力打造好生态、好环境,换来三蓝大地鱼跃鸟欢、美景如画,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该县因势利导,将红色文化、舜文化、瑶文化、百家姓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景区,推进文生旅融合,涌现出了云冰山、湘江源、百叠岭、毛俊村、新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2020年,云冰山景区接待游客达70多万人次。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云冰山每天游客爆满,带火了周边的乡村民宿。
“我们还要将皮具箱包文创产品带到云冰山,在景区设立皮具箱包展厅和直销店,文旅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蓝山县委负责人表示。
产业扶贫蹚出幸福路
近日,在蓝山县荆竹瑶族乡江源村,63岁的胡秀莲早早出门到村里的药材基地除草,丈夫盘贵成和女儿盘玉荣沿着通乡公路打扫卫生、捡拾垃圾,一家子年收入有2万元,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过去,江源村经济基础薄弱,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没有规模主导产业,难以巩固脱贫成效。2017年,江源村党支部书记赵雪旺回村种植中药材,创办了江源道地药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重楼、牛腰子等中药材已发展到10多公顷,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仅2019年,合作社就向贫困户发放入股分红、务工费85万元。江源村党支部和村扶贫工作队引导胡秀莲在合作社药材基地务工,帮其女儿解决了村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并为胡秀莲母女落实了残疾证和低保、残疾人补贴。2019年年底,胡秀莲一家成功脱贫摘帽。
“村里要彻底摆脱贫困,还得多发展扶贫产业。”仲冬时节,蓝山县毛俊镇双河村,镇人大主席廖雪飞住进村,围着炉火与村支两委干部商量新一年的增收计划,描绘乡村振兴蓝图。
2020年,经廖雪飞牵线搭桥,省级深度贫困村双河村引进土鸡养殖项目,通过卖土鸡和土鸡蛋,村集体年底增收10余万元,脱贫攻坚迈出了新路子。综合分析市场行情后,廖雪飞建议党员干部在继续管护好中药材和猕猴桃基地的同时,组织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生姜种植,拓宽增收门路,得到干部群众一致赞同。
近年来,蓝山县创新实施“2468”干部住村制度,即县处级干部每月住村2天、正科级干部住村4天、乡镇党委书记住村6天、乡镇干部住村8天,引导党员干部住农家、解难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走进最偏远、最艰苦的深度贫困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宣传党的政策,听取群众诉求,推动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脱贫攻坚重点村、难点村,走进田间地头听民声、帮民富、解民忧,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用心用情服务群众,当好政策理论宣讲员、基层党建指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脱贫攻坚战斗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科学发展引领员。三蓝大地,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访民情、助发展、拔穷根蔚然成风。
2020年,蓝山县党员干部为群众开展扶贫培训300余场次,培训群众6000多户,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立和巩固农民专业合作社361个,发展中药材、生姜、猕猴桃等扶贫产业,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目前,该县6760户贫困户27571人已全部脱贫。
党建引领乡村育新风
仲冬时节,在蓝山县土市镇新村钟水河畔的中国工农红军曾经渡过的渡口,一群游客在标有红军长征路线方位图的栈道上边徒步边录制抖音短视频,体验重走长征路。
1934年8月、11月,红六军团、红三军团、红一军团先后过境蓝山县土市新村渡口,村民拆下家中的门板搭设浮桥助红军渡河,书写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情,新村渡口被人们称为“红军渡”。2015年以来,蓝山县整合资金1000万元重修新村“红军渡”、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红军首长临时住所等,建设红色阵地,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并组织党员干部重温红军长征精神,接受思想洗礼。如今,焕然一新的“红军渡”已成为游客争先“打卡”的红色新地标。
土市新村村支两委重温红军长征精神,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配合县委组织部门拍摄红色教育微党课《一块门板》《一担箩筐》《一个宗祠》。同时,将红色教育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整合红军渡口、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军长征博物馆,开展“红色教育在永州”学习活动,传承红色文化。
“我们利用红色阵地开展红色教育,村民的法治意识增强了,心更齐了,发展的劲头更足了。”土市镇党委书记唐建伟介绍,新村党支部组织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线上线下宣讲红色文化故事,带火了村里的红色旅游产业。目前,新村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乡村振兴铺开了崭新画卷。
该县还整合“智慧蓝山”、远程教育、“一门式”服务等资源,建成集党建管理、远程办公、视频会议于一体的“智慧党建”平台,把业务管理、学习培训、信息服务、资讯交流、调度监督等功能搬到网上,推动党建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工作效率大幅提升。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该县通过“智慧党建”平台向党员点对点发送防疫知识短信10万多条,组织党员志愿者远程报名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并对“一门式”服务操作员进行远程在线培训,推动党建工作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目前,该县“智慧党建”平台已覆盖全县14个乡镇、223个村(社区),成为该县联系党员的网络红色阵地、服务群众的网络红色窗口、学习培训的网络知识平台。
蓝山县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设立中国工农红军新村渡口管理所,建设一批乡村红色文化博物馆,申报一批红色美丽村庄,编写红色教育系列丛书,让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2020 年冬季,蓝山县云冰山景区,游客在欣赏冰挂雾凇
蓝山县土市镇新村红军渡口,少先队员在听老师讲红军长征的故事
2020 年5 月1 日,蓝山县毛俊镇双河村养鸡场,住村干部廖雪飞(右)和村干部一起投放从外地连夜运回的鸡苗
2020 年12 月3 日,2020 永州·蓝山国际皮具箱包博览会上,宾客在挑选皮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