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及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全县总体发展思路和“一心一园一带八区”总体发展布局,稳中求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目标基本实现,主要体现为“一增二优三提高”。“一增”即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经济总量由41.1亿元预计增长至58.8亿元,年均增长5.1%。新增市场主体6152家,注册资本112.05亿元,分别占现存市场主体的55.78%和65.08%。“二优”即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实现优化。三产占比由39.6 ∶ 16.5 ∶ 43.9预计调整为35.9 ∶ 15.4 ∶ 48.7,第三产业平均每年贡献率达55.32%。水污染防治连续四年、大气污染防治连续三年获得全省优秀,森林防火连续三年全省第一,“两违”整治排名全省前列,2018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排名全省第一。“三提高”即人民生活水平、政务服务质量、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48万元、9713元预计增长至3.30万元、1.39万元,分别年均增长7.4%、9.4%。脱贫攻坚全省率先“摘帽”,代表全省应战三次省际交叉考核、两次国家第三方评估、一次国家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及国家脱贫攻坚普查试点工作。“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通过国家验收,定点医疗帮扶排名全省前列。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率先推出44个主题套餐服务,“不见面审批”超额完成省定任务,企业开办、存量商品房转移登记等实现“一窗受理”,“海南省一体化平台”覆盖率和使用率达100%,“12345”平台荣获海南省巾帼文明岗,工单督办机制创新做法3次在全省推广。社会文明大行动全面推进,省级文明城市测评连续两年蝉联第一,累计获得全国文明奖项14项。全县各项事业工作成效明显,先后荣获“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等124项全国称号。
2020年是非常之年,也是关键之年。这一年,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琼中县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连续台风强降雨灾情影响,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推动全年目标基本达到预期。预计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8.8亿元,同比增长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同比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1万元、1.39万元,分别同比增长3.5%、7.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已脱贫人口脱贫质量巩固提升,实现零新增、零返贫。2019年已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指数94.45%,2020年预计达100%。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持续拓宽。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5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63个,落实各类生产补贴1237万元。线上线下联合开展消费扶贫活动53场次,推行“孟田坡”微信二维码消费模式,交易金额496.35万元。实施“贫困劳动力积极务工专项行动”,推行“四类人员+村级公共服务岗位”安置就业模式,新增5类村级公共服务岗位481个,国扶信息系统外出务工人员录入率、扶贫项目开工率和资金支出率排名全省前列。“三保障”政策稳步落实。继续落实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扶贫补贴政策,在全省首创控辍保学审查听证会,义务教育实现“全上学、全资助”。“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医疗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发放各类医疗补贴1.6万人次8347万元。全面完成省农房改造任务,农村C、D级危房全面消除。投入748万元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4宗,农村集中式供水全覆盖,水质检测全部达标。强化两项制度衔接,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694户1902人,低保纳入建档贫困户95户262人,落实各类兜底补贴994.97万元。志智双扶成效显著。举办“我的脱贫致富故事”等宣讲活动,评选省级、县级脱贫光荣户187名,成功转化“六治”对象324人。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建立完善。新识别脱贫监测户8户24人、边缘户11户39人,率先在全省建立防贫综合保险制度,实现全县农村居民防致贫返贫安全保障。
生态环境保持向善向好 获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居全省首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行环评豁免、环评备案和环评告知承诺等制度改革,告知承诺制项目审批时限缩减到3个工作日以内。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央两轮环保督察和省环保百日督察反馈问题全部完成整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考核获评优秀等级,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摸排全省第一,“两违”图斑完成销号全省第三,全省唯一获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国家森林乡村10个。环保基础建设加快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通过验收,实现水环境数字化监控。
绿色产业实现提质增效 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蹄疾步稳。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成为海南中部首家国家4A级景区,新增椰级乡村旅游点5个,什寒民宿、学而山房民宿分别获评为“银宿级”和“铜宿级”民宿。成功举办绿橙采摘、海南解放70周年文艺晚会、热带雨林穿越挑战赛、琼中黎苗文化时尚秀中国国际时装周等特色旅游宣传推荐活动,相继在《海南新闻联播》、央视《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报道。《琼中三色饭》《遇见什寒》等微视频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传播,琼中黎苗文化和生态旅游首次推出国门。全年接待游客131万人次,旅游收入4.9亿元,国庆黄金周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农业现代化步伐稳步推进。建成槟榔管理示范园区1.8万亩,新增常年蔬菜基地8个,撂荒地复耕工作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申报“三品一标”认证16个,300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样品检测合格率达99.7%。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21亿元,同比增长2.8%。园区集聚效应凸显。积极谋划园区“1+4+X”产业布局,与海口海关开展“一企一策”政策研究,全面推行“极简审批”制度,建设园区法治服务中心和组建专业招商服务队伍,2020年引进园区企业5家,累计入园企业40家,预计年产值0.6亿元。
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6+1”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稳步推进,实施“五大服务”“一企一策”等审批服务,审批服务提质增速。“省一体化平台”实现全覆盖,受理审批办件13.72万件,审批提前办结率99%。标准化建设开评标场所,实行项目专员跟踪负责制,开通项目“绿色通道”,完成公共资源交易项目60个,节约资金112.44万元。行政执法改革稳步推进。完成8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编制分配和人员、执法清单划转,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政务服务软环境全面优化。建立县领导联系服务企业2小时问题解决机制和服务企业“三个清单”管理机制,打出审批服务代办等组合拳,兆南集团等42家优质企业相继入驻琼中,全年举办海南自贸港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3批,开工建设项目23个,总投资73.6亿元,其中“11·13”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占全省10.5%,仅次于海口、三亚,1—10月的投资增速位居全省第四。实施行政效能第三方评估和项目建设“我承诺”微视频监督,推动59个省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6亿元,占年度投资任务的89%。
乡村振兴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县中西路、三月三大道等市政道路实现功能性通车,县中医院异地新建二期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完成,“一河两岸”项目完成前期工作,琼中县城、湾岭镇分别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全省文明城市,全国文明乡镇、国家卫生乡镇称号。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引进陆桥集团等优质企业在什寒、水央等村启动实施“千村千企”战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投入1000万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2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大行动”,清理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4座,建成运营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90个,全县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4个乡镇镇墟、2个农场及230个村庄实现“气代柴薪”点火通气,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达98%,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光网实现千兆到镇、百兆入村,什运光一、光二村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平堑对、红毛什寒等7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改善 投入民生资金30.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3%,10个为民办实事事项全部完成。社会保障取得实效。首批面向基层教师和医务人员的安居型商品住房开工建设。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均完成全省统收统支工作的改革任务。就业再就业成绩显著。举办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班40期、招聘会20场次,促进城乡转移就业1.35万人次。优质教育提标扩面。成功和滨海九小合作办学,引进农村省级骨干校长、学科带头人等教育人才55人,县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15个校园游泳池竣工建设,“一村一园”工程全面启动,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并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考排名保持全省中等偏上,高考本科上线增幅超过30%,其中北京大学录取1人,实现琼中本地生源名校录取“零突破”。“教育回流”现象成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亮点,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认可。卫生健康工作亮点纷呈。抓细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自1月28日后琼中县再无新增确诊病例。11名援鄂医务人员圆满完成援鄂任务。成功与郑州大学开展合作办医,县人民医院核酸检测PCR实验室建成启用,县人民医院泌尿科成功申报省级重点专科建设。文体事业蓬勃发展。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红色文化研究会揭牌成立。琼中女足“体教融合”模式获得国务院副总理 孙春兰高度认可并批示。
依法治县水平全面提升 法治琼中建设深入推进。深入开展法律“七进”“七五”普法等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清理整治“三无船舶”694艘。网格化三期建成使用,158名网格员为民办实事3.55万件。专职人民调解员实现村(居)全覆盖,排查矛盾纠纷631件,调处成功率95.2%。平安琼中建设再创新绩。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分别同比下降7.45%、2.9%,化解涉稳风险问题和涉稳人员18个,缉枪治爆行动得到省委主要领导高度认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个清零”攻坚任务圆满完成,禁毒工作在省禁毒委调度例会上做经验介绍。民主政治建设卓有成效。支持县人大、政协分别设立乡镇人大代表、政协工作联络站,转交单位和部门办理人大、政协议案提案90件。大气污染防治“六个严禁两个推进”和水环境质量工作被省政协分别评为第一名和第二名。团县委荣获“2019年海南希望工程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三等奖”。
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 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深入强化。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关于海南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央12号文件、8号文件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重要内容,开展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70多场次,县领导带头下基层理论宣讲60场次。开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闭卷测试,实现党员干部学习测试全覆盖。意识形态向上向好。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利用各类网络宣传阵地讲好琼中故事,在中央、省级媒体累计刊播报道5088篇。强化网络舆情风险防控,全年无重大舆情事件发生。农村战斗堡垒建设不断加强。创建省级农村基层党建示范点2个,排查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11个、换届重点难点村7个。实施发展党员“预审制”“备案制”,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发展,考核招录现有大学生村官任村党支部副书记9名。持续开展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党员“每月一讲”“每月一课”活动,连续四年选派100名村党支部书记到省外培训。干部队伍建设从严从实。调整干部11批161人,提醒函询127人,委托经济责任审计15人。选派6名科级领导干部到省外自贸试验区及省直机关学习,引进教育、卫生、金融等领域急需人才392人,举办干部培训班159期1.09万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纵深推进。持之以恒纠正“四风”,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四风”问题19起31人,处理67起85人。坚持巡察全覆盖,累计派出9个巡察组开展3轮巡察,发现问题291个,问题线索37件42人。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立案117件117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92人,移送检察机关7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172人次,其中第一、二、三、四种形态分别占40.7%、44.19%、9.3%、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