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起义第一枪纪念园
1939 年,日军侵琼,海南岛沿海城镇很快沦陷。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部、琼崖专员公署、琼崖守备二团以及儋县、临高、昌江、感恩、乐东、崖县、陵水、保亭8 个流亡县政府,加上白沙、保亭、乐东三县联络所和各县的武装多达5000 多人,逃进五指山区白沙县。他们巧立名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黎、苗族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
为了反抗压迫,争取民族解放,1942 年,黎族首领王国兴、王玉锦等经过长期的动员和准备,决定于1943 年8 月17 日举行起义。就在起义前夕,国民党白沙县县长曾祥训强令各乡、保长在8 月15 日前必须缴齐各种所谓的“抗战粮”“参议粮”及猪肉、牛肉、鸡肉、笋干等物品。黎、苗族人民不堪忍受国民党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白沙、元门、牙叉等乡的“奥雅”王亚义、符尤相、符亚友、王定江、王仁章等在王亚福家中商议,与其因交不上各种摊派而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遂决定提前起义。
白沙、元门、牙叉等乡4000 多名黎、苗族群众在王亚福、符尤相、马亚明(苗)、王打亲、王明育等首领带领下,于8 月12 日鸡叫两遍时分提前起义。起义军手持粉枪、弓箭、大刀、木棒等原始武器,向驻扎在向民村和印妹村的国民党白沙县政府发起进攻,打响了“白沙起义第一枪”,拉开了白沙起义的序幕。国民党白沙县政府人员丢弃5 具尸体后,从南开乡逃往白沙二区毛栈乡,国民党白沙县中队指挥唐德厚被歼,副指挥李尚宽被那凡村群众活捉枪毙,驻扎在志道村的昌江县流亡政府也被群众驱逐出县境。这一仗共缴获短枪1 支,步枪11 支,毙敌20 余名。
王国兴领导的白沙起义,动摇了国民党在白沙的统治基础, 为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海南解放创造了条件。为了纪念白沙起义打响“第一枪”这段光辉历史,中共白沙黎族自治县委、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当年白沙起义第一枪发生地——向民村旧址上建造了纪念园。
白沙起义第一枪纪念园
起义背景
1935 年6 月,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将海南岛黎族苗族聚居的五指山中心区划分为白沙、乐东、保亭三县。其中白沙县所辖区域最大, 除了白沙县现辖区域外,还包括琼中县的大部分,以及保亭、乐东、昌江和儋州等县市的部分地区,县城设在牙叉镇。全县划分为3 个区,35 个乡。人口约153000 人,其中黎族人口占大多数,苗族和汉族占小部分。
1939 年2 月10 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海南岛,并对全岛进行大扫荡。实行消极抗日的琼崖国民党当局节节退却到五指山中心地区,特别是对白沙县红毛、牙叉、白沙、元门、细水等乡黎苗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血腥屠杀,使黎苗族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在外遭日本侵略军的蹂躏,内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压下,白沙各族人民被逼到死亡线上,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迫害、求生存的武装暴动——白沙起义爆发了。
横行在海南岛上的日军坦克
酝酿起义
日寇铁蹄践踏琼岛,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琼岛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退却到五指山中心地区的驻琼国民党当局,不仅对外采取消极抗日策略,而且对该地区黎苗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在危难关头,以王国兴为首的黎族村峒首领此时正酝酿着一场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残忍压迫剥削,谋求生存和解放的武装起义。,他们多次到元门、细水、白沙等乡秘密联络,商议起义事宜。并和元门乡的首领王公护结拜为兄弟,饮血酒盟誓,共同起义。从1942 年春开始,以红毛乡为中心,先后联络元门、白沙、阜龙、南开、牙叉、打安、邦溪、霸王、毛栈、毛贵、什运、冲山、番赛、营根、加叉、番阳、三平、抱由、千家等地约50 多名首领,多次秘密商议,交换意见,酝酿起义。
商议
德伦山集义
打响白沙起义第一枪
1942 年春至1943 年8 月,王国兴和其他黎族首领先后召集各地首领召开六次筹备会议,并举行庄严的“饮鸡血”和“砍箭”的传统盟誓仪式,发誓将斗争到底,永不背叛民族利益,最后确定起义日期为1943 年8 月17 日( 农历七月十七日丑时,即鸡叫头遍时)。由于国民党白沙县政府县长曾祥训强令一区的白沙、元门、牙叉等乡民众于8月15 日前要交缴齐所谓“抗战粮”“参议粮” , 还要交足猪肉、牛肉、鸡肉、笋干、木耳蜂蜜、芝麻和酒等物品,另外,还要强行抽丁,规定“三丁抽二、二丁抽一”, 如不够数“独丁”也要抽,交不出人来就以500 光洋顶1 个名额。这些苛捐杂税如不按时交足,各乡、保长都要被抓捕或者残害。在这关键时刻,白沙乡、牙叉乡的首领王亚义、符尤相、符亚友、王定江、王仁章等人到王亚福家商议对策,最后决定乘敌不备,提前起义,并作了具体的部署。
1943 年8 月12 日,白沙、元门、牙又等乡4000 多名起义群众,在王亚福、 符尤相、符焕昌、符桂刚、符亚友、符中玲、符清刚、符昌造、符桂森、符打彭、马亚明( 苗族)、王公护、王打亲、王明育、符亚福、符亚忠等率领下,在鸡叫二遍时,便向驻在向民村、印妹村的国民党白沙县政府和驻在什空苗村国民党白沙县中队部同时发起进攻。打响白沙起义第一枪,拉开了白沙起义的帷幕。经过7 天的战斗,一区白沙、 牙叉、元门、细水等乡的国民党军政机关和守军被驱逐出去,起义取得局部胜利。
自1943 年8 月12 日起至26 日止,在王国兴、王玉锦等领导下,掀起了白沙起义的高潮。起义的浪潮不仅席卷整个白沙,并且震撼了整个五指山区,它波及乐东、保享、感恩、昌江、崖县、陵水等所有黎族地区,同时也影响到居住在山上的苗族同胞,有少数的苗族同胞也参加了起义。经过半个月的英勇斗争,共计歼敌300 多人,缴获机枪1 挺,步枪90 多支,子弹、物质等一大批,起义取得了重大胜利,震撼了整个华南大地。
鹦哥岭
起义受挫
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失败,为了镇压王国兴领导的起义,恢复国民党在白沙的统治,从乐东、儋县等地纠集1000 多人的兵力,分三路向白沙县各起义地点发起反扑,对黎苗族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
起义队伍因力量悬珠,经过浴血奋战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为了保存起义骨干,起义队伍撤退到鹦哥岭和什寒山、黄道山、黄琼岭、对俄岭等山里坚持斗争,起义遭受挫折。
王国兴带领的起义队伍撤退到鹦哥岭上坚持斗争,为了对付起义队伍,敌人严密封锁通往岭上的所有大小山路,烧毁了岭下所有村庄的房屋,切断了起义队伍和山下群众的联系,还张贴告示,悬赏1000 光洋收买王国兴的头颅,并派人四处打探王国兴及起义队伍的消息。在这险恶的环境里,王国兴和大家一起挖山薯、砍山芭蕉、采野菜、野果充饥,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白沙乡莫南村首领王亚福,是白沙起义一区方面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带领队伍退入深山坚持斗争,不幸被黎族奸细持毒酒进山毒死。
王公护是白沙县元门乡乡长,一区有名的“奥雅”, 在敌人的威胁下,为了保住全峒人的性命,他毅然下山,舍身成仁。一批黎族首领相继被捕被杀。
起义军退守鹦哥岭的居住点
歃血结盟
主动寻找共产党
在山上坚持斗争的艰苦日子里,起义首领们想起来有关红军、有关共产党的“传闻”,他们认为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要拯救起义队伍,拯救黎、苗人民,一定要寻找红军,寻找共产党,请他们来打“国贼”。
一区的王定江带队去临高寻找救星共产党,但在途中不幸被敌人杀害。符尤相、符桂则、符亚春等起义首领到儋县的南丰找共产党,最终还是无功返回。在起义队伍面临生死的关头,王兴、王玉锦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寻找共产党来拯救黎、苗同跑。经过反复讨论,最后起义首领一致意寻找共产党。王国兴决定从起义队伍中挑选适当的人分三个方向去寻找共产党,吉有理去琼山县第五区寻找;王文聪和王高边去岭门、枫木和南吕一带寻找;王国深从林田乘坡去万宁一带寻找。因敌人封锁太严,两支队伍无功返回,只有吉有理几经周折,最后到中共临儋联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驻地。吉有理等得到县委书记李汉、县长符英华、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四支队队长马白山的接见。
王国兴派出寻找共产党的代表,历尽千难万苦,闯过国民党重重关卡,最终寻找到了共产党,寻找到了中共琼崖特委。
中国少数民族自发起义,主动寻找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王国兴是有代表性的一人
在战火中成长
参加白沙起义部分战士合影
参加白沙起义部分战士合影
白沙起义给国民党反动派予致命的打击,同时也造就了一批黎族苗族优秀的领导人和骨干,其中王国兴、王玉锦、陈斯德等同志便是杰出的代表。在白沙一区的元门、细水、白沙等乡也涌现了一批英勇善战的战斗英雄, 如王亚福、王公护、李法贡、符尤相、王定江、王打亲、符桂刚等,他们都是经受起义战争的洗礼,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黎族和苗族同胞历来插花而居,长期以来都以兄弟相称,同甘共苦,亲密无间。苗族群众在起义首领马亚明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围攻驻守于什空苗村的国民党白沙县中队指挥唐德厚的行动。黎苗兄弟并肩作战,共同谱写民族团结的战斗故事。
白沙起义是正义的革命斗争,它继承和发扬黎族人民反抗强暴的光荣革命传统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对黎族和苗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建立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打下坚实基础,对海南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全国少数民族革命斗争史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毛泽东主席对王国兴同志领导的白沙起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中国少数民族自发起义,主动寻找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王国兴是有代表性的一人。”
而今,白沙各族人民在这片曾是打响白沙起义第一枪、无数先烈曾经洒下热血和汗水的土地上创造奇迹,把白沙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宜居、社会文明和人民幸福的美好的新白沙!
追本溯源,抚今思昔,这些发展变化无不与起义有关联,是白沙县无数个革命英烈用鲜血和宝贵生命换取得来的。愿在白沙起义中牺牲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白沙地区参加起义的部分战士。左起第四人为符优相,是黎族中队英勇队队长;左起第三人是当年曾向起义军供应火药的汉族商人黎秉刚
白沙地区参加起义的部分老人合影
中共琼崖特委会和起义代表会面纪念碑
白沙起义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