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带动脱贫
白沙63.3%的人口是黎族群众,农业生产几十年来一直是靠“老三样”:橡胶、甘蔗、木薯。如今搬下了山,有了新村、新房、新生活,发展是不是也得有点新变化呢?
从2014年起,海南省决定委派省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一一定点帮扶全省各贫困地区。坐落在僧州市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被派来白沙。一脸腼腆得像个大男孩的王凯,是热科院助理研究员兼青松乡拥处村第一书记,也是该村第四任第一书记。
前两任第一书记都主攻林下套种。第三任是位育种专家,名叫黄海杰。黄海杰来到白沙后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青松乡比其他地方更干旱,但当地人种的山兰稻却能长到1米多高且极耐旱。经反复研究,黄海杰基本确认了这与山兰稻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当地生态好,土壤很干净、几乎无重金属。但发现价值的同时,也发现了另一难题——这种稻子产量极低。这既因当地群众长年的生产方式所致:“春末种一丢、便等秋来收”,所以一直是一年只种一茬稻、一亩只收一袋粮。也因当地群众收完粮食就烧地,“‘火烧土’能产生钾肥,但十分缺氮肥。”
“以智扶贫”的热科院一任任专家们,终于在一次次摸索中,发现了良好生态赐予白沙的独特价值。黄海杰、王凯等人,成功用生物肥破解了氮缺乏。从热科院种库中选取引种“黑山兰糯”品种,在当地山兰稻种中选育优质种子,破解了低产难题。如今不仅亩产翻番,且香气更浓、淀粉更少,于是山兰稻价格一涨再涨。
白沙县委和县政府通过创办生态旅游平台,让山兰稻迅速成为白沙生态农业“明星产品”。短短几年间,山兰稻种植面积全县推广至5000亩,其中青松乡4000多亩。
“山兰稻的价格,其实就是我们这里生态的价值!”吉亚才是黄海杰他们手把手教出的第一批会技术、懂经营的本土农业大户,还是青松乡白沙仙婆岭种养专业合作社社长。除了山兰稻,通过合作社这一组织,吉亚才还把热科院这几年新培育出的蘑菇、火龙果、山兰鸭等产业,逐一做大做强,并为山兰米注册了商标。“因为生态好,这些产品病虫少、品质优,所以不仅价格稳定,更关键还是我们独有。”吉亚才说。
好产业让小康路越走越宽。2020年初,白沙县经验收正式脱贫。全县4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农村人均年收入达12912元。
山水白沙
收割山兰 (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