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一是龙华区脱贫攻坚工作凸显“五大亮点”。其一党建引领发展驱动力。充分发挥“第一书记”抓党建、促发展的作用,打造仁台省级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仁里村党支部被授予“海口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称号。采取“党员+合作社+贫困户+N”的模式打造扶贫产业基地,永东百香果扶贫产业在党员带动下发展前景喜人。其二内生动力上做足激励约束文章。通过脱贫之星现身说法、扶贫惠民进村宣讲、乡贤示范等形式激励农户树立靠自己的双手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志气;巧用村规民约、“六治”整治、“红黑榜”评议等多种约束举措,反向激发农户内生动力。其三打造大产业发展格局。多元化丰富脱贫路子,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27个,在产业项目发展上与中国热科院合作,成功探索“科研+企业+政府+农户”新模式。产业发展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组织化帮扶全覆盖,逐步从“面”延伸至“点”,带动全区89户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规模达108亩。其四拓宽就业渠道促增收。全区科学开发公益性岗位47个,有效解决弱劳力或半劳力的增收难题,激发农户内生动力,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上取得明显成效,成功举办2019年全市就业帮扶现场会。其五探索“一延伸”监测预警机制。进一步探索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衔接机制,通过用强用活国扶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开发建设龙华区农村贫困人口监测预警系统,全覆盖监测全区农村常住人口的生产生活状况,依托预警防止新的贫困发生,对边缘对象进行提早干预和兜底救助。二是以环境整治为契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分“三步走”:首先加大农村垃圾治理力度。按照每500名常住人口配备1名环卫工人的标准,共为农村区域配备460名环卫工人,实现乡村保洁员全覆盖。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发动群众支持并参与“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畜禽粪污及农业废弃物)工程。在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和乡贤的带领下,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全区52个村(居)、309个自然村都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发动群众35077人次,开展792次环境整治活动,清理卫生死角592处,清理垃圾10149吨,乡村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其次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大力实施“两改”(改路、改厕)工程。全区已实现村村通硬化路,行政村公厕覆盖率达100%,户厕改造率达96.83%。最后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开展“美丽乡村,我的家”环境卫生评选活动,通过制定 “村规民约”、签订“门前三包”、评选“红黑榜”等一系列长效机制探索,龙华区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坡佐村把拆除破旧危房腾出空地改造成农家果园,“变废为宝”的环境整治经验分别被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众号平台、海南省委办公厅工作信息简报收录推广。三是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引领农民增收致富。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突出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大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把培育和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作为引领特色农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培植了仁里石斛、柏盈兰花、新发地果蔬、文山沉香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发展了遵谭镇百香果、龙桥镇食用菌等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格局。其次积极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打造了“龙华羊山美味”农业品牌,大力发展五香、五绿、五黑等特色优势农产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 “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认证和特色产品商标注册。再次做好农文旅结合文章。利用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道路,重点发展精品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举办了慢行潭丰洋、“区长带你游仁里”、千人“慢跑·龙华”等活动,宣传乡村生态游资源,吸引市民游客游玩消费,引导周边贫困户参与到农夫集市中,促进农户增收。最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解决“空壳村”的困境,2018年开始重点打造村集体经济,成立村集体经济服务中心,委托专业团队指导、帮助一批基础较好的村成立、规范管理村集体经济组织。全区现有2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占比51.9%,其中2019年新增村集体经济组织17个,计划2020年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到全覆盖。四是以补齐短板为抓手,筑牢乡村振兴基础。着力补短板,在组织保障、人才支撑、经费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风文明方面齐发力。其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指挥部,下设27个脱贫攻坚、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专项组,区三套领导班子成员均到行政村挂点,对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以及农村产业发展等各项农村工作进行强力推进。充分发挥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杨再东、李拔豪、林艺青、吴南尾、吴岳军等一批热心农村事业、积极发动带领村民参与村庄事务,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典型人物,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不断提升。其二强化人才支撑。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市区定点帮扶责任人、镇村帮扶联系人、驻村第一书记深入一线,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强劲动力。通过举办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村“两委”干部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本土人才综合素质。出台定向扶持农村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措施,设立返乡大学生创业扶持专项基金200万元,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其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预算内资金向农村投入力度,2019年投入“三农”资金4.5亿元,同比增长209%,为历年最大、涨幅最高,以强大的财力支撑保障乡村振兴工作稳步实施。其四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全长55.96千米旅游公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覆盖率达100%、建成并投入使用4家敬老院、提升改造36个村级卫生室。其五提升乡风文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社会文明大行动,培育文明乡风,提升村民精神风貌。推动村民自觉参与制定并遵守乡规民约,营造邻里守望和谐氛围。开展评选“最美母亲”等活动,传承好家风好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