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精神,全面掌握全旗各类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情况,查清克旗工业源、生活源等各类污染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依据《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实施方案》和《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细则》的总体要求,按照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污染源普查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2008年1月克旗启动污染源普查工作。
普查工作是为了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和治理情况等,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建立区域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普查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污染源普查对象为克什克腾旗区域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一)组织领导
克什克腾旗于2007年6月成立了以分管环境保护工作的副旗长任组长,以克旗政府办、环保、国土、财政、统计等10多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克旗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全旗污染源普查工作。
为了使普查的具体工作更便于调度,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克旗环境保护局分别设立了信息宣传、入户普查、污染源监测、技术监督服务、后勤保障、数据审核、数据录入、档案管理及检查督导9个小组。采取 “领导包片、组长包乡(镇)、普查员包户”的办法,严格执行“5级质量审核”制度,并层层签订了责任状,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职责,为普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经费保障
为全面贯彻落实财政部《地方污染源普查经费按任务分工由各级财政部门安排的意见》文件精神,克旗普查经费预算严格按照“分级承担、确保本级,合理安排、补助贫困”的原则,厉行节约、精打细算,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资源,以环境保护现有人力、物力、财力为主,不足部分进行预算编制工作。
旗财政部门在污染源普查工作经费上积极支持、及时拨付、保障供给。普查期间共拨付普查专项资金50万元,并建立专门的普查经费账户。专项资金用于购置普查所需的专用电脑、打印机、档案柜、文件存储所需的移动硬盘以及微机耗材等基本设备,并安装了专用电话。补充现场监测仪器设备,重点为用于工业企业废水、废气、噪声等监测仪器和GPS定位仪器。
(三)普查宣传
为使污染源普查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克旗普查领导小组制定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在克什克腾旗电视台播出了《致污染源普查对象的一封信》,在克什克腾旗新闻栏目中播放了污染源普查新闻5条,在《百姓视点》栏目中做污染源普查专栏1期,在各个普查区域、苏木乡镇张贴污染源普查宣传画400余份、发放《致污染源普查对象的一封信》近500份,悬挂污染源普查宣传条幅60余条(幅),制作宣传广告牌20余块。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了全民的环境意识,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选聘与培训
1.明确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选聘范围
针对此次污染源普查专业性强、源多面广的特点,克什克腾旗确定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选聘原则,即从相关部门抽调能力强、懂业务的职工、各苏木乡镇的环保助理(或土地助理)及企业的环保员作为本次普查的普查员。
选聘程序是单位推荐、普查办审查、经培训测试合格后聘用并颁发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证。
具体做法:各企业业务骨干配合由环境保护系统选聘的普查员负责工业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普查,各苏木乡镇环保助理和村级领导配合环境保护系统选聘的普查员负责本普查区域的生活源、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源的普查。鉴于普查工作量大、面广,污染源分散,许多企业又在偏僻地区,路况较差等诸多困难,克旗环境保护局将11个苏木乡镇、2个开发区的125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动员起来参与污染源的普查工作。
2.合理配备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
依据克旗工商、统计等部门提供的基本单位目录,按照《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工作细则》要求,克旗普查工作办公室共配备普查员54人,普查指导员6人,合计60人的普查队伍。为切实加强对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管理,克旗普查工作办公室对普查区域进行了划分,把普查人员进行了分组包片,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职责、纪律和权利,使普查人员全身心投入到本次普查工作中,为污染源普查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奠定了基础。
3.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为确保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2008年3月17日,克什克腾旗环境保护局组织召开为期两天的正式入户调查前的动员、培训大会。会上克什克腾旗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李秀峰、副组长王维国分别就此次污染源普查的目的、意义、内容、范围、普查员的职责要求等方面作了重要讲话。动员会后,又对60名普查员的工业源、生活源、集中处理设施等具体普查知识、注意事项进行了巩固学习、测试。同时进行了污染源普查表格的模拟填写,为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4.合理安排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补贴
按照《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工作细则》中关于“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的相关规定,针对克旗的经济发展水平,每人每天给予50元补贴,主要包括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劳务费、交通费、通信费,数据录入人员的补助等,以保障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普查监测工作
根据此次普查对于监测工作的要求,克旗适时制定普查监测方案,对于具备监测能力的项目,采用了距普查时间最近的监测数据,必要时进行了现场实测,部分因设备不足不能监测的项目,购置了监测设备及时进行了监测。普查数据另一个主要来源就是使用排污系数法计算所得。
(六)清查
1.制定清查工作方案
单位清查是普查工作的基础,也是准备阶段的基本环节。因此,经过多次的研讨修正,制定出了清查工作方案,并严格按方案实施。
2.明确清查分区
为预防出现重复或遗漏,克旗清查分区主要是依据克旗各建制苏木乡镇所在区域为基础进行划分,共划分了13个清查区域。每个清查区域的工业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生活源清查以所在建制苏木乡镇的村民组及街道范围进行分区。
3.确保清查质量
为了加快清查工作进度,全旗的清查工作由全体普查员负责实施,各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结组包区,根据已划分包区示意图,从所负责的区域边缘向里进行拉网式筛查,同时各组及时沟通情况,有效地避免区域之间的漏查;对于名单中没有而清查中发现的单位,填好清查表,全面记录其基本信息;对于名单中已有但清查中已经不存在的单位,认真查清该单位不存在的原因。最后把落实的单位登记造册,上报到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由专门人员对所有清查表进行审核和汇总,建立详细的清查基础数据库。
(七)全面普查
1.明确方法
(1)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工作范围和清查时分工一致,确保工作的顺延。(2)生活源的普查由于被查单位多且普查员对这类单位的污染源情况也不太清楚,所以采取了全部入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普查。(3)考虑到工业源比较分散,填报难度大,而环保部门通过日常环境监察对工业源的情况一般比较清楚,所以工业源全部由环保部门业务骨干进行入户调查,采用逐家填报的方法进行普查。
2.先行试填
为节省时间,确保普查表填报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克旗先行一步,印制了污染源普查详表400余份,简表200余份,生活源普查表1500余份、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表4份,在清查的过程中,根据被清查对象的具体情况,将普查表按照普查的要求发放给被调查单位,进行普查表的试填,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为正式普查表的填报奠定基础,也为按时完成普查试点工作任务赢得了时间。
3.加强协调
先后多次组织召开全体普查指导员和部分普查员参加的普查调度会,明确注意的问题,并要求各普查小组要掌握普查技巧,合理安排,抓紧时间,及时反映普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填表过程中克旗环境保护局安排7名普查工作办公室的分管领导深入到各普查小组跟班作业,随时指导普查表的填报,对遇到的问题随时进行解决。
(八)质量控制
为确保数据质量,加强对普查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数据审核技术规定》的要求进行审核。普查员入户调查时进行数据的现场审核,主要审核填报内容是否齐全、准确,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普查指导员主要审核数据的逻辑关系和合理性。普查工作办公室设立了数据审核组,把每一张普查表的审核落实到人,对上报的报表进行集中互审。对于重点大企业再经主管副局长审核;对不符合规定的说明情况重新填报。同时,克旗还制定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层层把关,避免普查工作中出现遗漏和错误,保证了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具体做法:
1.清查过程的质量保证
(1)普查员分组对各个苏木乡镇进行仔细的清查,然后普查指导员根据旗统计、工商等部门提供的单位名录整理形成的清查名单底库进行审核,避免出现错误及遗漏。(2)对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细则》中规定的清查主要内容进行自查,检查克旗环境保护局初步形成的污染源清查库中基本信息是否齐全,填报是否规范。(3)赤峰市环境保护局针对清查是否彻底、清查表整理是否齐全等问题进行了核查。
2.核查过程的质量保证
为了确保污染源普查工作质量,克旗污染源普查小组在数据录入前设置了五级质量核查关。第一级,9个普查技术指导小组,对普查过程中的表格填写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以确保填写质量,对各自负责的乡镇的普查表填写质量把好了第一关。第二级,表格上交之前,技术指导员仔细审核普查表的填写是否完整、涂改、褶皱等情况。第三级,表格收齐后,普查技术指导小组及时对乡镇上交的普查表进行组内核对检查,认真核对采集的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并把核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核对表格上,以便解决、查证。第四级,9个普查技术指导小组之间进行交叉审核,使表格审核做到无纰漏。第五级,分专业核查,主要是对表格中的逻辑关系、代码编码、法人代表等方面进行了逐一审核,该完善的完善,该重做的重做。同时,按照市污染源普查办《污染源普查数据处理》的总体要求进行了交叉审核,严格普查数据的逻辑审核和平衡关系审核。此外,还对普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改正,确保原始数据准确可靠,为下阶段数据录入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3.数据录入过程的质量保证
为保证数据录入的质量,克旗环境保护局选派11名工作认真负责、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有一定的数据录入经验的工作人员到赤峰市环境保护局进行了为期10天的数据录入学习。通过初录、复录、比对、审核,将全旗229家工业源和672家生活源全部录入完成。
4.汇总审核的内容、方法和结论
为加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录入、汇总审核工作,保证第二阶段数据最终上报质量,9个普查技术指导小组对普查表进行了交叉审核,审核时将两份普查表(每一个普查对象都填报了一式两份普查表)进行比较,主要审核两份普查表指标的填写是否一致,是否有错填、漏填现象,普查表的填写是否整齐规范,前后逻辑关系是否
合理。
2008年8月15日在赤峰市进行了污染源普查数据录入的汇总审核,先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处理软件上对本地区的录入数据分类进行汇总,然后逐一审核,审核的内容有:
(1)分析了两次上报数据之间的差异及合理性。(2)分析了汇总数据及普查重点指标的合理性。(3)结合工业企业能耗、水耗,分析普查数据排污量的合理性。审核结果显示,审核中没有发现漏录现象,但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出现了录入错误、前后逻辑性不符、总量不一致现象。经过审核逐一进行了改正。
(九)数据汇总审核
为搞好数据录入,从普查工作办公室人员中确定3名数据处理技术负责人,10名数据录入员。自2008年5月14日开始,全面展开数据录入工作。为了确保录入的质量,普查办数据处理组对录入的过程进行了全程监控。为了加快录入速度,采用单机录入法录入,即单机录入、复录和进行比对,审核无误后,统一汇总上报。2008年6月20日克旗在全市率先完成数据录入工作,并协调农业源数据上报到国家普查办数据组。
(十)档案管理
普查档案是普查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全面记录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各个阶段的工作计划、方法和成果,也是环境保护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以后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提供极其重要和珍贵的经验和借鉴,还可以为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从保证档案资料的“全”上下功夫。做到“一源一表一档”材料齐全、内容翔实。二是从保证档案资料的“真”上下功夫。资料来源必须可靠,档案资料必须真实,没有确定来源的一律不得进入档案柜。克旗环境保护局要求所有普查表册都必须有普查对象的签名盖章,所有接收文件都要有签收人,所有发出文件都要有审核人、签发人。所有归档文件备考表内都要载明交接过程、整理人、检查人以及整理时间,每一档案都可以追根溯源,有案可查。三是从保证档案资料的“准”上下功夫。档案管理负责人对所有基础资料归档时都要进行审核,对审核中发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和调整,发现的缺项、漏项由专人负责督促责任单位补充、完善,保证归档材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四是从保证档案资料的“洁”上下功夫。克旗环境保护局要求普查表填写时形式合规,表头、正表、表尾完整,字迹工整,修改规范。在编排版面时注意形式的美观,这样整理出的档案给人的感觉清爽、整洁。
(十一)普查成果
克什克腾旗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精神,按照《赤峰市人民政府转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赤政发〔2007〕21号)的每一项要求,精心组织、开拓思路,把污染源普查工作普及到每一个点源,掌握了真实的污染源数据。截至2008年6月20日,共普查工业源361家,生活源1248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1家,纳入普查范围的重点工业源151家,一般工业源78家,生活源672家(其中住宿餐饮业447家、独立燃烧114家、居民服务业100家、医院4家、城镇居民7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1家。
2009年9月20日,克什克腾旗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区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接受国家污染源普查验收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经国家污染源普查验收领导小组对克什克腾旗地区的污染源普查工作仔细的审核,克旗通过了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并被列为优秀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