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内容
创建国家生态旗是克旗“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克旗在对旗情准确把握和对后续发展定位进行科学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围绕“全市生态工业大旗、全区生态牧业强旗,全国生态旅游名旗”三个发展定位,把生态工业、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民计民生作为生态旗建设的主要内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方位、大气魄、大手笔实施生态旗建设,促进了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生态工业
克旗属于资源型经济,为解决产业链条单一,资源消耗为主这一实际问题,坚持走新型产业发展之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大唐煤制气、冶炼、水泥行业下游产业,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带动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型,实现节能减排,壮大生态经济。努力实现企业向园区转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生态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加快新型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克旗工业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由自发无序发展向集群化发展的战略转变。建立克什克腾煤电化基地,下设了工业园区,园区入驻项目12个,完成投资272.5亿元。全区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大唐国际煤制气项目Ⅰ期工程具备满负荷生产能力,下游产品开发有序推进;红山水泥、混凝土搅拌站、金泽混凝土砌块项目建成投产;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3.86亿元,储备工业用地500公顷,启动了园区生活服务区建设。克什克腾煤电化基地已成为全区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和重点打造的百亿元园区。
严格新建项目环保准入制度。严格规范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程序,加强源头管理,杜绝耗能高、效益低、污染重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新建项目入驻克旗,新增项目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承接产业转移和与资源开发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北京京城新能源风机核心部件制造基地项目成功落地,厂房建设等后续工作逐步展开。开展规划环评,克旗煤电化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园区通过了规划环评批复,规范了园区建设和入园项目。
严格规范管理已建、在建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对已建、在建项目按照环评及环保审批要求严格管理、规范建设,严把新建项目验收关。2010—2012年,共完成自治区、市、旗三级审批项目501个,完成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项目219个,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率大大提升。为监督“三同时”执行情况,监督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情况,监督建设项目在施工期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确保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开展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对工矿、风电、垃圾处理等40个项目实施了工程环境监理,最大限度减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加大污染治理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环保专项资金,2009—2012年共争取各级环保专项资金5879.25万元,用于重金属污染防治、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治理、污染减排、环保能力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旗级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投入污染治理和生态乡镇建设资金540万元,用于水泥粉尘治理、锅炉改造、炉渣综合利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集中供热、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
调整和淘汰落后产业。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促进工业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和升级。2012年全旗关闭和拆除小水泥(2.8×10.5米、3×11米)机立窑2座,1.83×8米球磨机2台,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0万吨。关闭6家土法制砖企业,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
强化污染防治,减少污染排放。(1)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污染减排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通过组织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大力推进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减排工作。2010—2012年,全旗共计削减二氧化硫333.05吨,氮氧化物78.52吨,化学需氧量1997.43吨,完成减排任务。(2)积极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拜仁矿业、维拉斯托矿业、风驰矿业和兴安银铅冶炼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内部进行资源利用调整和优化,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3)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矿业是克旗的主导产业,也是主要的污染源,全旗共有涉及重金属污染企业20家,其中国控企业6家,区控企业14家,近年来,通过推动重点涉及重金属污染企业尾矿库整治、选矿废水回水系统建设、疏干水综合利用等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废水“零排放”。西北、黄岗、银都、拜仁4家矿业企业的9个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项目均已建成投入使用,并通过了赤峰市验收,年可削减砷1853.34吨,有效防范了矿业企业对周围地下水和地面水的污染。(4)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创建。高度重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旗委、旗政府打造“绿色矿山”的工作安排,旗环境保护局及时制定“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并在日常监管中依据“资源利用集约化、开矿采矿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对矿山企业进行规范管理,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监督完成尾矿库截渗墙、砷处理、废水循环利用系统、事故池、截渗井、矿区植被恢复、生活垃圾处理等多个采选企业的多项工程建设,促进了“绿色矿山”创建步伐。2012年黄岗矿业和银都矿业获得了国土资源部授予的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5)开展环保执法检查专项行动。重点对重金属污染防治、尾矿库整治、危险化学品、减排工程开展环境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或零排放。
2012年,全旗万元GDP能耗为0.88吨标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为2.32立方米/万元,主要污染物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4.4千克/万元,化学需氧量为1.38千克/万元。
(二)生态农牧业
通过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73%。
培育发展高效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肉牛养殖,肉羊养殖,马铃薯种植,胡萝卜种植,草业开发五大主导产业迅猛发展,2011年、2012年粮豆总产量连续两年突破2.75亿千克,创历史新高。马铃薯、胡萝卜、设施农业分别发展到2.4公顷(36亩)、0.67万公顷(10万亩)和0.07万公顷(1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67万公顷(40万亩),完成土地整理0.67万公顷(10万亩)顷,实施膜下滴灌0.60万公顷(9.04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7%。牧业年度家畜存栏稳定在255万头(只)以上,累计新建肉牛肉羊养殖小区27个、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家庭牧场60个。成立了全区首个肉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昭乌达肉羊新品种通过农业部审定命名,养殖规模突破60万只。金峰、德美公司成为全国畜牧行业百强企业,农牧专业合作社集约化经营模式初见成效,昭乌达肉羊专业合作社晋升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全旗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达到430家,农牧民经纪人发展到5900人,带动4.15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链条。大力发展经济林、苗木生产,培育生态果树林产业基地、路边绿化美化苗木基地等,增加农牧民收入。
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种植。发展生态农牧业,加快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在种植业发展上,注重将畜禽养殖业与种植业,特别是与蔬菜、果树生产有效结合,将养殖户综合处理后的畜禽粪便作为种植业的有机肥料,从而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在养殖业发展中,利用畜禽粪便进行粮食、蔬菜种植以及沼气生产,使整个种植、养殖过程体现了绿色生态、循环经济理念。截至2012年底,全旗“三品”种养殖面积达到129.63万公顷,占主要农产品种植养殖面积
的79.7%。
(三)生态旅游服务业
旅游服务业再上新台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精品线路基本形成,接待能力明显增强,4A和3A级景区发展到4家。成功晋升中国旅游强县、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旗、全国摄影创作基地、中国温泉之乡、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深入开展旅游推介会、四季风光摄影大奖赛、滑翔伞场地公开赛等主题宣传活动,成功举办冬季旅游节庆活动和首届草原文化商品汇活动,重点开辟了京津冀、山东、重庆、江苏等客源市场。2010—2012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7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44亿元,后2年分别增长28.6%和32%。商贸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业发展迅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经棚国储库迁建工程投入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农家店实现全覆盖。
(四)生态城镇建设
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人居示范区”,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态旗建设过程中,克什克腾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四个结合”,实施“七大工程”,着力打造“生态人居示范区”。“四个结合”即“生态人居示范区”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实施宜居、路网畅通、绿化美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使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实施宜居工程。(1)通过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加快了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改造步伐,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旅游集聚区品位为重点,从2007年至2012年投入城镇建设资金7.28亿元,经棚镇建成区扩大到12平方千米。改造棚户区2011户,建设保障性住房26.6万平方米,新增房地产开发172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旧小区节能改造40万平方米,建设公共停车场1.5万平方米。全旗城镇化率达到43%。(2)加大了村(嘎查)改造力度,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改造农村牧区危房7033户,极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新建人畜饮水安全工程720处,解决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
实施路网畅通工程。2010—2012年,投入公路建设资金13.99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550千米,总规模突破3200千米。白浩铁路建设竣工,集通复线、锡赤绥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新建和改造变电站14座、农网线路3023.8千米。“数字克旗”项目启动实施,建设移动通信基站330座,铺设光缆3749千米。
实施绿化美化工程。不断加大对镇、小区、街道投资绿化工作力度,重点开展了绿地公园建设、滨河路等主要道路增绿、单位门前绿化美化活动。2012年镇区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81.2万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48.8万平方米,街旁绿地8.02万平方米,附属绿地24.35万平方米。2010—2012年,总投资5661.88万元,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48平方米。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1)着力解决农村垃圾无序堆放问题。村镇面貌作为“第一印象”,直接关系到生态旗创建的成败。2009年达来嘎查新建1处服务年限10年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购置垃圾清运车1辆。2010年投资1700多万元新建经棚镇垃圾卫生填埋场并投入使用,同时向经棚镇区周边村庄辐射,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旗住建局依据国家项目为全旗14个苏木乡镇(开发区)配备新的垃圾清运车,所有建制镇组建了保洁队伍、配置垃圾收集清运设施,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提高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克旗环境保护局自筹资金120万元为全旗10个苏木乡镇(开发区)的行政村配置了农用三轮垃圾车23辆、小型铲车12辆、建设垃圾池80个,改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2)实施了农村牧区改水、改厕工程。加大了对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建设力度,实施农村牧区人畜饮水改造工程,全旗建制镇集中式水源建设达100%。开展了大范围的农村改厕工作,依据旗财政“一事一议”项目和旗卫生局“双坑交替式”农村卫生户厕项目,积极推广无害化防渗旱厕和农村卫生户厕,2012年全旗农村牧区建“双坑交替式”农村卫生户厕3866套、无害化防渗旱厕692个。以发展太阳能、沼气为重点加大了农村新能源开发力度,至2012年底,全旗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7255个,太阳能路灯1173盏。(3)实施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旗环境保护局、农牧业局积极主动地为养殖户和农户牵线搭桥,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调动了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的积极性。通过资金项目补助、推广沼气、制干肥料等措施,使克旗的畜禽粪便96%以上得到综合利用,既减少了畜禽养殖对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又使养殖户和种植户各有所得,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强化环评审批、加强日常监管等措施,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促进了农业源年度减排工作任务的完成。
加强水环境治理。碧柳河(必如河)防洪Ⅱ期工程全面启动,对流经经棚镇区的碧柳河(必如河)实施了综合治理,开展河道整治、沿岸绿化、河流清淤等,使之成为集防洪、蓄水、绿化、生态和观赏为一体的生态河。开展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地下污水排水管网,2009年在经棚镇投资5400万元,新建日处理污水1.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不断进行污水管网扩建,生活污水管网达到2.8万米,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解决污水直排对当地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加强矿山企业废水治理,严格企业按环评要求建立回水池、防渗墙,合理利用矿山疏干水,废水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
加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1)加大对大气污染源的治理。实施了分散供暖锅炉拆除并网,经棚镇区集中供热面积达80%,其他苏木乡镇取缔分散供暖锅炉,实施集中供热。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来诺日镇、达日罕乌拉苏木、经棚镇、乌兰布统苏木、土城镇、浩来呼热苏木、新开地乡、同兴镇、宇宙地镇集中供热。对全旗在用不符合要求的锅炉和脱硫除尘设施进行了跟踪管理。加强餐饮业的管理,规范清洁能源使用,禁止原煤散烧。(2)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管,对克旗红山水泥厂、内蒙古兴安锡铅冶炼有限公司、大唐煤制气企业进行督察,严格执行环评制度,每月至少检查一次,通过查看现场、调阅其在线监控仪器的历史数据对其污染防治措施进行监管。严格监管企业露天堆放的原材料及产生的固体废物堆放场地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三防措施。(3)加强对建筑和镇区内项目工地的扬尘控制,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全旗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五)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加大对基本草原、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水源地、湿地的保护,认真落实保护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有关保护、恢复和补偿措施,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提高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规范资源开发行为,加强各类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严格各类资源开发项目审批程序,防止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禁牧、休牧、生态补偿、生态移民、工程治理等措施,机动草牧场落实“双权一制”。实施划区轮牧,规范阶段性舍饲,闭耕劣质饲料地,实施草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高标准饲料地,改造建设高标准小草库伦,控制牲畜饲养量,达到草畜平衡。全旗禁牧休牧面积149.67万公顷(2245.1万亩),草牧场植被盖度达到48%。2012年,草原良种补贴4.12万公顷(61.75万亩),节水灌溉人工种草落实面积0.05万公顷(0.7万亩);争取国家补奖资金2.4亿元,用于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助和牧户生产性补助,划区轮牧使草原得到一定的休养生息。旗农牧业局每年都开展草原蝗虫和鼠害防治工作,及时遏制了虫害、鼠害的蔓延和扩散,有效地维护了草原生态平衡。
开展大规模封山育林活动。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公益林效益补偿措施的有效实施,植被恢复速度明显加快,2010—2012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39亿元,完成生态建设任务7.93万公顷(11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27万公顷(49万亩),飞播造林0.73万公顷(11万亩),封山育林3.93万公顷(59万亩),国家公益林面积达到42.26万公顷(633.8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末的30.02%提高到2012年末的32.1%。同时,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和管护员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起林业生态建设的长效动态监管机制。生态系统已步入良性循环,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六)改善民生,促进发展
持续改善民计民生。2008—2012年,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3.7亿元,新增就业岗位763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为13784名下岗失业灵活就业人员补贴社会保险2707.6万元,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发放小额无息贷款5236万元,扶持1696人创业。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万人(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增资826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累计发放2300万元。城乡低保覆盖面分别扩大到6408人和20300人,覆盖率居全市首位。发放各类保障和救助金1.8亿元。旗财政投入资金1.02亿元,有效解决教育、卫生系统人员工资补助、补缴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335万元,扶持贫困人口2.29万人。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大社会事业资金投入。投入资金2.7亿元,高标准完成校安工程建设任务,新建和加固校舍16.3万平方米,建设教师周转宿舍7910平方米,萃英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克旗民族实验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有序推进,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投入资金2亿元,完成旗医院、蒙医中医院、经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4所卫生院、41个卫生室和以120为主的应急网络体系建设任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全面实施,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累计为7.76万名参合农牧民报销医药费1.43亿元。新建乡级综合文化站15所、草原书屋109家。苏木乡镇生活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人才储备和培养工作不断加强,累计引进各类人才646人。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转换基本完成。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旗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