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发展升级】一是扎实开展“我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活动。街道各部门从理论武装、开拓实干、制度创新、文明行动、舆论引导、乡村振兴、聚揽人才、强化党建、凝心聚力和廉洁自律十个方面开展工作,街道工委组织学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2场次,参加省委组织部举办海南自贸港大讲堂2场次,自行组织干部学习自贸港英语5次,全体街居干部、“两新”组织党员参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重点政策测试,各党支部开展以“我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为主题的党日活动,突出示范引领,倡导比学赶超,着重强化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比作为、尽职尽责讲贡献”的使命意识和行动自觉,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党员的使命担当和党性得到了锤炼,组织战斗力与日俱增。二是主动开展政务服务窗口调研。政务服务窗口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政府和群众的重要桥梁。针对基层政务服务窗口数字化程度不足、效率不高的现状,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采取走访基层窗口、召开座谈会、询问办事群众、现场模拟业务办理、赴先进窗口单位学习考察、发放调查问卷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平台建设情况、窗口政务服务人员情况、被服务群众的办事体验、业务的办理流程、先进单位的经验、窗口部门在制度创新、提升城区综合治理能力方面的执行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调研,并试图挖掘不同的被调研单位在实践中形成的个性化窗口服务等。已完成了2次调研,获取并整理了部分单位的窗口基本情况,正处于问卷收集时期,将针对一手材料不断优化调研细节,力争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本层级推进自贸港建设的突破口。三是整合打造夜市便民生活圈。面对辖区内众多流动摊贩摆摊设点经营的现象,大胆创新,坚决贯彻堵不如疏的思路,实施街道搭台、单位支持、居民参与的策略,整合多方资源,规划建设了“海大南门夜市”“安民路夜市”等既“接地气”,又具备“烟火气”的城市新型“两气”夜市,打造“海岸路步行街”等“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不仅解民忧、疏民困,亦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氛围。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夜市形象不断优化,夜市服务不断完善,便民生活圈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依托这些人流聚集场地,开展了诸如“禁塑环保 绿色生活 垃圾分类 文明人心”暨生态文明实践社区建设环保健康行系列公益活动等大型活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四是共同打造“候鸟”人才工作站。秉持“政府引导、单位建设、人才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发挥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搭建人才库,建立“候鸟”人才工作站,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与优秀人才的深度融合,孵化出诸如世纪海岸小区,以党支部为核心、“候鸟”人才工作站为载体,业委会、业主志愿者驿站、物业巡回法庭和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1+1+4”小区治理新模式。现已纳入街道候鸟人才库的有102人,全辖区流动候鸟人口约2万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为“候鸟”人才建立信息交流群和反馈机制,并根据专业划分,先后成立了教育、医疗、环保、法律、文艺体育、城市治理等志愿小组,让其融入城区、服务城区,为打通社区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添砖加瓦,全年共举办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38场。此外,“候鸟”人才也积极投身到群防群控工作中来,候鸟志愿者团队共入户排查1030户。五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辖区内创新、拦海和捕捞3个村民小组,其中创新和拦海村民小组已有经济合作社,需改为成立“股份制经济合作社”。街道根据区里的总体安排,倒排街道分阶段任务和完成时间节点,深入3个村民小组进行指导和督导,在不突破市、区指导意见及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有序推进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折股量化、成立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发放股权证书、建章立制等各项工作。尤其是工委书记经常过问工作进展情况,亲力亲为抓好并全程指导、跟踪本单位“重灾区”捕捞村民小组的“农产改”工作。截至8月底,创新、拦海和捕捞三个村民小组的农村集体产改改革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结束了捕捞村民小组20多年来无经济合作社的历史,赢得区领导和区农业农村局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