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县“三机制”推动易地搬迁群众
创业就业见实效
(2020年12月31日)
松桃县积极巩固脱贫攻坚后续成果,“十三五”期间共搬迁14492 户 68382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10732 户 46876 人,搬迁体量位列铜仁市第一,全省第五。2020 年 11 月 3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通报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松桃县被评选为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
一、联络服务机制
一是建立精准群众信息台账。以精准推进创业就业为目标,积极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创业就业“一户一档”台账,推行台账管理,设立服务专柜,实行“一户一档、一人一册”纸质版和电子版双档共存,做到搜集齐全、资料完整、整理规范、服务便捷,规范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创业就业信息档案。目前,全县已在 33 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档案 7932 个,有劳动能力的共 7783 册。二是创新联络服务模式。在对口帮扶苏州工业园区建立劳务协作工作站,抽调 2 名县就业局干部和 2 名苏州工业园区就业局干部驻扎,建立走访调研机制,对苏州用工需求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多渠道收集就业岗位。探索以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为重点的常态化输出模式,定期与苏州联系,强化沟通协作,同时与铜仁高新区人社部门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充分发挥传统输出地务工人员多、融入性强的优势,引导和促进更多搬迁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帮助解决 339人在苏州就业,205 人在铜仁高新区就业。三是设立创业就业服务窗口。在全县 33 个安置点设立创业就业服务窗口,抽调43 人专职负责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在搬迁规模较大的团山、背后坪、南站、水塘河、城南等安置点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就业创业服务,掌握搬迁群众的就业、培训等各种需求,累计开展就业岗位推荐 18660 人次,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 262 次。
二、要素保障机制
一是落实减免政策。通过落实场地免租、税费减免等政策,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底层商铺的资源为创业者铺通“绿色通道”,县城南站、背后坪、团山等安置点的12 家企业享受了税费减免及免三年场地租金的扶持,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共落实场地租赁补贴 8 人 5.8 万元,优惠减免增值税 7.9 万余元。二是提供创业贷款。以创业担保贷款审核发放为主要扶持手段,为搬迁劳动力创业提供贷款,着力帮助搬迁劳动力创业人员化解融资难题,全县共扶持搬迁劳动力 7 人合伙创业70 万元,帮助申请发放易地搬迁户创业小额担保贷款 60 户 600万元,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 95 户 47.55 万元。三是开展培训补贴。制定《易地扶贫搬迁户技能培训工作方案》,按照搬迁群众的不同类型、不同群体、不同需求,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开展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定向培训,涉及家政、护工、安保、保洁、食用菌栽培、电工、刺绣等多项内容,激励搬迁群众学技术技能,凭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同时,通过开展免费转岗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促进就业,提升失业人员就业能力和职业转 换能力,建立培训就业工作台账,对培训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确保培训精准、高效。累计培训 123 期 6732 人,投入培训补贴 740 余万元,培训后解决就业 4863 人。
三、稳岗增收机制
一是就近建立“微”工厂。团山社区建立工厂,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解决了搬迁群众就业和照顾子女的问题,也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批技能型专业劳动力,使搬迁群众从“楼上安居”“楼下就业”逐渐演变为楼上“安居”楼下“乐业”。团山安置点有县工青妇联合团山社区成立的锦绣坊、黔灵女家政扶贫车间和社区单独引进的制衣搬迁安置点以“就业+培训”一体化模式建立扶贫车间工厂,为社区居民提供150 多个就业岗位,仅制衣厂就解决安置点群众就业 30 余人,月收入 2000 元达以上。二是打造“微”田园。为有效舒缓搬迁群众乡土情怀,社区党员干部积极带领居民在安置点周边打造了20公顷“微”田园,根据家庭人数每户分别可获得 40 平方米或 60 平方米的菜园子,搬迁群众可在获得的土地上自我调节种植时令蔬菜,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团山倾力建设的“微”田园不仅解决了搬迁群众的“菜篮子”问题,而且成了搬迁群众的“暖心田”,留住心中那一份挥之不去的乡愁。三是用好公益岗位。面对居民收入方面的问题,团山社区积极联系县移民局、县就业局等部门,多方筹措,为搬迁群众提供了 128 个公益性岗位,其中在团山有 12 个,其他岗位都位于县城各区域,每月能拿到 1570元。公益岗位的补位打底确保了有劳动力的家庭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切实解决居民的揪心事、烦心事和操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