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铜仁地区文物志》第一辑记载,虎渡口文化遗址于1980年被发现,地点为松桃木树,文物有磨光石斧、夹砂陶片、夹砂灰陶片,文化层厚约2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经贵州省博物馆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文化。
在松桃木树遗址附近3千米范围浅土层下,掘出了汉代虎钮錞于、铜镜、铜铎、铜铣和唐代的“阆州之印”等文物,说明汉代有了音乐、舞蹈,唐代有了印刻等文化。
秦汉时期,苗族开始迁入松桃后,逐步形成口传相授而独具特色的黔东苗族语言、生活习俗、文学艺术、苗医苗药、苗族绝技绝活等民族民间文化。如《果索果苯》《迁徙歌》《兄妹开亲》《昆哥与梅姑》《天灵相公》《防方的故事》等民间文学,苗歌、花鼓舞、狮子舞、接龙舞、绺巾舞、苗族傩戏、三棒鼓、苗绣等民间艺术,“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仙人合竹”“斜走大刀”等民间绝技绝活,堪称“刀尖上的舞蹈”。
明永乐年间,乌罗府建立后始设乌罗府儒学和阴阳学,始出现官学,推进文化发展。明清时期,松桃考取进士10人、举人65人、岁贡生16人。如孟溪戴大醇于同治初加恩武进士,系孟溪松茂书院、贸场、会馆、苍圣宫、牛王庙等创始人,撰有《白马洞跋》《朝阳寺记》等著作。甘龙毛缉新在清光绪己丑年(1889年)赴贵阳参加全省乡试时,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等4篇文章,而获取第一名解元。
清嘉庆、道光年间,杨芳成为贵州有史以来封侯第一人,亦为贵州唯一封侯之人,与杨遇春同称“天下二杨”,与李士杰、刘清同被称为“贵州三奇男”。更为历史文化名人,诗文书画无不通晓,与当时的著名作家、诗人龚自珍、魏源、张琦、徐松等为挚友,著有《平平录》《宫傅杨果勇侯自编年谱》《征西笔记》等20余种流传于世,诗作楹联数百首,内容涉及军事、易学、理学、诗文等。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松桃直隶同知徐鋐主修境内第一部方志《松桃厅志》,内容涵盖天文、地理、疆域、风俗、艺文等32卷,横叙松桃自然、社会和人文,是松桃第一部集文化大成者。贵州提刑按察使杨殿邦在《松桃厅志》序中称赞其人其志“盖非有异人之识不足以著其瑰奇,非具有良史之才不能以得其体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