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起,松桃开始对全县传统古村落进行全面普查,至2019年,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有传统古村落101个,主要分布在普觉、寨英、孟溪和东部地区,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8个。其中2013年8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七部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有普觉镇侯溪屯村和正大乡薅菜村苗王城2个;2014年11月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有普觉镇半坡村、寨英镇大水村、寨英镇寨英村、寨英镇邓堡村、孟溪镇头京村5个;2016年12月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有蓼皋街道文山村、盘信镇大湾村、普觉镇干背河村罗溪屯、普觉镇高坎村、普觉镇真武堡村、寨英镇蕉溪村、寨英镇凯牌村、世昌街道世昌村底哨、长坪乡地甲司村、长坪乡干沙坪村、沙坝河乡界牌村11个。从2019年6月第五批起,松桃停止申报。
松桃苗族自治县中国传统村落一览
名称 | 所属乡镇 | 简介 |
侯溪屯村 | 普觉镇 | 侯溪屯原名为侯旗屯,因明洪武年间九溪十八洞蛮王田先御联合小蛮王起义,明廷派侯仁君到四十八旗镇压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早在明王朝建立之前,罗姓仡佬族人从江西豫章长迁于此。村寨房屋布局密集,形制、结构、风格独特。村内自然景观以“一山一塘一坑两佛三洞”而概之,“一山”即四方山原始森林,“一塘”即龙塘(有“早潮夜雨,夜潮火起”自然现象),“两佛”即松林庵和四方山罗汉堂,“三洞”即四方山龙洞、仙人洞和诚信救济洞。村内有仡佬花灯、滚龙、傩戏、采茶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
半坡村 | 普觉镇 | 唐时有人居住,由雷家大院和附近古建筑组建而成。其中雷家大院由清代丙午年间进士雷鸣孆及父亲修建,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由120根柱支撑,正屋高8.8米,大小房间32个,四合天心,走马转角楼,雕花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犀牛望月、将军挑担、仙女散花、老爷坐轿、狮子跳楼合、鲤鱼跳龙门等。非物质文化达项 |
薅菜村 苗王城 | 正大镇 | 苗王城建于明洪武初年,最早为答意苗民长官司驻地。宣德至嘉靖年间爆发石各野、龙达哥、吴不尔、龙西波、吴黑苗五代苗王领导的苗族起义,苗王城成为起义大本营。苗王城由具有类似建筑风格的古兵寨(即空桐、独树、龙塘、地容、满家、田家寨等)组成,民国初期还住有多户人家。巷道内每家皆设龙(前)门和后门,且相互连通,如八卦迷宫。古寨内有条巷道,巷道内有道寨门,巷道以石墙作为屏障并跟各家的院墙连成一体。古寨外墙高3米,宽0.8米,士兵可在城墙上来回巡逻。寨内吊脚楼为典型苗家特色,歪门邪道是古寨的建筑风格。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情歌、木叶歌、敬酒歌等苗歌,绝技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钢针穿喉、仙人合竹、秤杆提米等及四面花鼓舞,婚嫁习俗“打花猫”“揪耳朵”八人转转秋等 |
大水村 | 寨英镇 | 建于明洪武年间,古建筑集苗族与徽派于一体。其中具典型的为刘氏民居,呈四合院布局,5个桶子屋集中连体,长约80米,宽约20米,皆为三进四合小天井,现存3处。天井上厅和下厅3~6间,上下天井两侧均设厢房。村内有大小瀑布20余处,阳雀林场坐落于此 |
邓堡村 | 寨英镇 | 相传明洪武年间,邓子宾以总旗甲军首领带兵到此“赶苗夺业”“平定苗乱”,后屯兵长期驻防于此,官兵家眷随迁定居,故名邓堡。村落面积不大,但建筑风格和雕刻图案独具一格,村内街道用青石板铺设。村内古井为一大特色,相传为邓子宾所建。古井由水井和池塘两部分组成,以石围栏为界。水井区域南北长12.8米,东西宽11.4米,又分饮水井和洗菜池两部分,地面以青石板铺砌,饮水井设3个圆形井口。水井设施设计巧妙,功能区分明确,是研究明代黔东北地区民俗和生活状态的实物 |
头京村 | 孟溪镇 | 头京原名投经。据谭氏家谱记载,年月谭氏始祖谭仁显等迁移罗旗屯,随后谭信忠迁至头京。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建成头京城,为正方形,周长约公里,城墙、封头墙、街道和排水沟均以青料石浆砌。外城墙高米,宽米,内墙与外墙间隔米。城内原有两进式四合天井处,现存处。天井上厅和下厅间,上下天井两侧均设厢房,石大门前有石狮坐守。头京村口,有“旌表节孝”四字贞节牌坊,高约米、宽约米。据传建于清宣统元年四月,为旌表谭氏雷婆“坚守贞洁,养二子成才”而建。坊有四柱三门,六面石墓,石墓前后两面有块石料镶嵌其间,刻有圣旨及图案 |
寨英村 | 寨英镇 |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朝廷派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平定西南少数民族暴动,至寨英镇压苗民起义,平定后圈占土地实行军屯,寨英属龙门营地佃屯。因寨英水运方便,官军以此作为军需物资转运站,开始筑城墙、建民舍、开商埠。清乾隆年间商埠发展达到鼎盛。寨英村传统建筑受徽派、汉民、苗民建筑多种风格影响,其特点有木墙青瓦、木窗腰门、司檐悬空、马头墙造型等。古镇村内四合院处、十大商号、会馆处、手工作坊处、各种商铺余处、古城墙和古城门座、古巷道和石板路处、古井口、古墓处、造纸坊和庵堂庙处、古树名木种余棵。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寨英滚龙、寨英卤鸭、寨英米豆腐等。寨英镇因滚龙于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
大湾村 | 盘信镇 | 滕氏苗族祖先元代初期在此开荒耕耘,安家扎寨。现仍保留余栋坐北朝南依山就势而立的杆栏式木结构苗族风格古建筑群落。古寨房屋清一色小青瓦,建筑造型奇特,飞椽翘角,错落有致,各式各样的单体民居建筑,相映成趣。村落建筑多为“L”“凹”“一”型,正房常为三开间,厢房多为杆栏式吊脚楼,屋顶为悬山顶,中部设“铜钱花”“品字”装饰,窗花呈几何图案和动物,如“梅花”“堂”等。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梁、柱、枋、板、椽、檩、榫均以木材加工而成,采用穿斗式工艺进行构建。村内有古井处、古墓处、石磨处、古树名木棵。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苗族服饰、语言、花鼓、巫傩祭祀、农耕文化、苗医苗药、苗绣等 |
文山村 | 蓼皋街道 | 古称“乜道”。明末清初由贺、龙两姓苗族迁入居住筑寨。文山村房屋坐东朝西,东南高,西北低,呈阶梯状,周长约1.8公里,寨内为松桃古八景之一“文笔凌云”。以湘西苗族民居建筑、风情为主,多为木结构、小青瓦,部分为吊脚楼。建筑物有的为一排三开间、七开间,有的配有厢房成三合院、四合院。建筑材料多数为杉木,少数为楠木和罗汉松。寨内保留有用楠木建筑的七柱九瓜房屋4栋(其中1栋为举人故居),其余栋木房飞檐翘角。光绪年间贵州巡抚邓华熙赠苗族举人贺增龄“文魁”匾以及龙玉环“贞节”牌牌和3处私塾藏于寨南和寨中。两条举人石板路贯通南北和东西。文山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苗族傩戏、祭祀活动“颇果”、苗族银饰服饰艺术、苗族婚俗打“花猫”等 |
真武堡村 | 普觉镇 | 明末,王氏宗族随军屯迁入此地,曾有人“登武仁郎”,后又有人考取“武秀才”,故名。先后建造于明、清、民国时期的30多栋带有徽式特征的建筑,构成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落,总占地7万多平方米。现存各类木结构青瓦房多幢,形制为正房与厢房配对,多数为清末建造,以四合院五柱六瓜正房配五柱二瓜或三柱二瓜厢房为主,均为穿斗式木结构青瓦房,具有独特的工艺水平和建造技艺,保存状况较好。清道光年间,真武堡就有人赶镇远进府学,一时文风兴盛,人才辈出,仅同治至光绪年间,就先后出王世达、王寿钦、王国志三位进士,称“王府三进士”。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真武堡道士、滚龙等 |
干背河村 罗溪屯 | 普觉镇 | 罗溪屯始建于明代,石墙土壁,古巷深邃。现存各类木结构青瓦房130幢,正房与厢房配对,多数为清末建造,以五柱六瓜正房配五柱二瓜或三柱二瓜厢房为主,均为穿斗式木结构青瓦房。民居古朴典雅,龙门、院墙、厢房相映,门、窗子花鸟虫鱼等雕刻精美,祖先遗留的匾额、屏风及村前碾房等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祭祀、八卦、滚龙等 |
高坎村 | 普觉镇 | 居民主要由张、姜两姓组成,始建于明代。民居房屋错落有致,建筑构思奇特。有高岩上的吊脚楼、对称式的厢房屋、别具一格的“三合头”。村内现存有明代传统民居1803平方米、清代民居4201平方米、民国民居5650平方米、吊脚楼1350平方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傩文化、木工工艺、手工编织等 |
底哨村 | 世昌街道 | 主要为清代保留下来的梵净山区域精美的建筑,有古民居4000多平方米。村子坐西朝东,房屋呈阶梯状分布,院落按二横三纵巷道布局建房,户与户间用石板铺就,至今保存完好。村内有古山塘、千年古树、抗美援朝二级战斗英雄龙世昌故居等 |
蕉溪村 | 寨英镇 | 古名蕉旗,为洪武年间总兵邓基八旗之一。后平乱后因各地灾荒(特别是江西)平民迁此居住,逐步繁衍。村内为典型的平黄徽派民居建筑。如建于明万历六年的杨小月故居、1885年的拱洞门、清代的“履福堂”、康熙三十年的“大夫第”等。大多民居有石雕、木雕、彩绘、壁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滚龙、传统米豆腐、打年糕等,其中杨通礼、杨再礼、杨通权、杨通芳、杨光跃、杨通波为滚龙文化传承人 |
凯牌村 | 寨英镇 | 村落成于明代,“赶苗夺业”后由军屯之人耕种和管理而成规模,并从江西迁移大批农民来此居住。村内民居为典型的明清建筑,桶子屋分布合理,长约80米,宽约20米,皆三进四合小天井,现存3处,天井上厅和下厅3~6开间,上下天井两侧均设厢房。天井下用青条石铺就,排水和防火系统完整。村内保留有最原始的造纸技艺 |
地甲司村 | 长坪乡 | 村落初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明永乐三年(1405)在此设治古长官司。土司屯、校场坝、习武场等至今保存完整。古寨依山傍水,有鼓楼座,其中爬洞坡寨独柱鼓楼蔚为壮观。另有民居吊脚楼、寨门、戏台、风雨花桥等。村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苗歌、接龙舞巫术、苗族刺绣等 |
干沙坪村 | 长坪乡 | 村落依山而建,随坡就势、背阴抱阳为村落选址特色。明末清初以来为杨姓家族聚族而居。有数百棵百年梨树,素有“梨花之村”。村内飞灵山寺初建于明代,嘉庆二十年又扩建,寺庵占地1500多平方米,有房屋34间 |
界牌村 | 沙坝河乡 | 明末清初,由土司后裔吴氏家族聚族而居,繁衍生息。整村依山而建,随坡就势,房屋布局密集,多为木房,保存良好。村内有古墓处、古井处、古树棵、古路碑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椎猪、接龙、祭雷神、招亡魂、还愿、苗族刺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