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起,松桃每年派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到基层调研,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挖掘民间文化遗产和传承人,搜集、整理、登记入册,积极申报国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12月28日,铜仁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单,松桃23项,分别为苗歌、苗族傩技——下火海、苗族“八人秋”、苗族传统植物染工艺、火纸制作技艺、花鼓制作技艺、桐壳碱面条制作技艺、苗族苎麻纺织工艺、苗族花带编织技艺、苗族服饰、石雕技艺、米豆腐制作技艺、锅巴粉制作技艺、灰豆腐制作技艺、劲椎、腰椎贴敷疗法,时珍药饼针灸法、骨伤系统养疗法、内外接骨治疗法、十方脉法、体表增生性炎痛疗法、痹症蒸敷疗法、雷公透骨镇痛膏制作技艺、砖熨疗法。12月22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松桃确定龙秀珍(松桃瓦窑四面花鼓)、田茂媛(苗绣)、石仙妹(苗族医药挑痧疗法)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2020年底,全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2项,其中省级13项、市级24项、县级85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3人,其中省级9人、市级25人、县级39人。建立民族民间绝技绝艺文化村16个、民族文化传承培训基地11个、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基地5个。
松桃苗族自治县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览
名称 | 类别 | 简介 |
瓦窑四面 花鼓 | 民间舞蹈 | 以牛皮大鼓为道具的苗族民间舞蹈,主要分布于正大镇及周边地区,发源于瓦窑。四面花鼓又称八间协奏,为瓦窑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最早在苗族祭祀活动中出现,据《松桃厅志》载:“苗家无福龛,以碗柜为其上,祭之大者,拣旷坦地延苗巫鼓歌,集亲戚族姓于场,椎牛宴乐。”瓦窑花鼓按功能分有80余种,动作套路现留存100余式,内容多表现祭祀、劳作、休闲等生产生活场景,以及模仿动物形态。鼓点节奏丰富多变,但规律性强。2005年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寨英滚龙 | 杂技与竞技 | 主要流传于寨英镇寨英村及周边4个自然村寨。明朝初年,朝廷派兵在对梵净山区屯兵时,引入龙文化。清光绪年间,寨英人张文龙(绰号“滚龙”,意为“浪荡仔”或油子)混迹江湖发迹,先后到湖南、四川等地军中任职,认为辰河戏、川剧好看,决心将此类剧种的一些曲艺、技艺移植到寨英龙中,由此成为寨英滚龙。滚龙制作涉及竹编、纺织、刺绣、绘画、雕刻、蓝靛及矿物颜料制取等10多种传统工艺,祭祀滚龙、舞滚龙等环节包括民族史诗、神话传说、歌谣、故事、戏曲、民间小调等形式。2007年1月被列入首批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苗族 “四月八” | 民俗 | 流传于松桃东部苗族聚居区。传说古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亚宜”苗族首领,领导苗民起义反抗残暴统治,后不幸战死。为纪念这位英雄,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苗族百姓都举行盛大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举行傩戏、上刀梯、下火海、狮子舞、打花鼓、赛歌、吹唢呐、吹木叶、打秋千、请龙接龙、武术、茶灯等民族民间文艺表演。据清光绪《铜仁府志》载:“每岁四月初八,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预择平壤为月场,及期,男女皆更服饰,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铃继后以为节,并肩舞蹈,回翔婉转,终日不倦。” |
傩技上刀山 | 杂技与竞技 | 亦称“上刀梯”,为松桃苗族傩绝技之一,原系苗族傩活动“过关愿”过关程式,现主要用于节日活动表演。传统的刀梯由36把杀猪刀刀刃向上等距离横穿于木桩之上而成。表演时先由巫师在傩戏的打击乐及长号的伴奏中脚踏九宫步绕场数周,随后空手赤足攀爬刀梯,并每上一级表演“雄鹰展翅”“飞燕迎春”“倒挂金钩”等高难度动作。2009年7月,被列入第二批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月,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二月二 | 民俗 | 即每年的二月初二,为苗族的传统节日,内容包括小孩食红鸡蛋、“走亲”“搭桥”“送纺车、送红下雨伞”等过程,表现苗族人民婚姻习俗中对出嫁女儿在生育、生产、生活方面的关爱。2009年9月,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苗族“巴 狄熊”口 传经典 | 民间文学 | 距今有4600年历史,为苗族东部方言关于酬祖祭祀活动的专门称呼,内容涉及世界起源、探访祖先故地、古代战争、宗支繁衍以及人神之间和人与人的官司诉讼和处理、疾病救治、生产劳作、环境保护等,总量达2万行以上。2015年1月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茶灯 | 传统戏剧 | 松桃茶灯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兴盛于清代。基本动律特征为“崴”,有“无崴不成灯”之说。松桃茶灯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说、唱、歌、舞、韵白、戏等为一体,有开财门、扫财门、上香、扫花台、安龙神等仪式。表演以打击乐为主,表演者最初为一丑一旦,表演时步法各异,边走边唱采茶歌,跳采茶舞,说白话。一般农历正月初三出灯,十五或二十收灯。2014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1月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苗族武术 | 游艺与杂技 | 传承于苗族龙氏“巴狄熊”苗拳之家及田氏土司后裔,苗语称“noulkiand”,为苗族东部方言技击知识和相应武术伦理规则的总称,苗族武术的传授有“三授三不授”“三打三不打”之规定。武术中的苗拳包含拳法、心法和药功三大内容,标志性动作有“云手”“矮桩”“滑步”,常用的兵器为棍和刀。2015年1月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苗绣 | 传统美术 | 据《松桃厅志》载:“苗人服饰,五姓皆同……女亦娴纺织,所织斑布,精致古雅,坚韧耐用。”松桃苗绣最早根于民间。苗绣创作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生活趣事以及动物、植物等,苗绣艺术使用领域涉及苗族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民间艺人采用平绣、辫绣、缠绣、挑花绣等多种工艺技巧,创作出大量精美绝伦的刺绣工艺品。2014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1月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苗族婚嫁 礼辞 | 民间文学 | 为苗族最早的民间口头文学,苗语称“读曲读兰”,主要内容分为《订婚礼辞》《结婚礼辞》两部分,侧重点在第二部分,包括绪头、人类起源、联姻起始、部落迁徙、分支发系、祝辞等,反映苗族经历母系氏族社的族内血缘婚时期。句数有数千上万之多,句子长短不一,有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和七言句等,讲究平仄和韵律,常采用赋、比、兴等修辞手法。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苗族 “八大碗”习俗 | 民俗 | 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的九黎部落联盟时期,在苗族四月八、六月六等民俗文化活动中摆长桌宴,以“八大碗”招待贵宾,其苗家美食和厚重文化沿袭至今。苗家八大碗制作工艺集中在蒸、焖、酱、烧、炖、炒、炸等所有的烹饪手法,由棒棒猪、苗鱼、苗家三角肉、松柏腊肉、苗家酸汤、苗家豆腐坨坨、八宝贡米饭、苗家猫猫豆组成。2017年12月被列入第四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苗族 “接龙” 习俗 | 民俗 | 为松桃苗族同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请龙”“接龙”“安龙”三部分组成,由祭师带领村民运用唁冬、竹卦、手铃、绺巾等法器进行。祭祀活动参与人数多,场面大,苗巫平均年龄60岁以上。2017年12月被列入第四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挑痧疗法 | 传统医药 | 起源于清咸丰年间今木树镇。历代苗医法师精通苗医药,擅长对小孩、皮肤病、痔疮等疑难杂症进行挑痧疗法,治愈率高。挑痧疗法无痛苦、无出血、无感染,无须休息、麻醉、禁食,无肛门狭窄或大便失禁手术后遗症。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苗族银饰 锻造技艺 | 传统技艺 |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从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括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重要环节,产品主要为苗族最喜爱的传统饰物,主要为妇女饰品,有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脚饰、手饰等。2017年12月被列入第四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苗族斜走 大刀 | 传统技艺 | 1986年,由世昌乡甘溪村龙光清根据苗族“上刀山”独创“赤脚斜走大刀”绝技,所用的大刀长18米,重2.3吨,倾斜35度,刀刃锋利,可以在刀刃上完成斜走、倒走、头顶倒立等各种惊险动作。2009年7月被列入第二批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苗族 “六月六”习俗 | 民俗 | 农历六月初六为松桃苗族的传统节日,以腊尔山为代表的苗族群众皆举行活动。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前往集合地,对歌跳舞,有舞狮、吹唢呐、耍武术及各种民间绝技,年轻人则对歌谈情说爱。民间还有传统习俗晒衣服,家家翻箱倒橱,将自己贵重和喜欢的衣物拿出来置于烈日下暴晒,以防蛀防潮,故有“六月六晒龙袍”之说。2017年12月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苗族 “八人秋” | 杂技与竞技 | 苗族“八人秋千”简称“八人秋”,据说是由“秋公——巴怪代莱”所创,形仿水车,为轮状,高约6米,上设8个秋千座,每处可坐l至2人,一般一次坐8人。起源于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老屋村的传说“秋公——巴怪代莱”的故乡,现于境内七星坡“仁巴搂”山上还有“巴怪代莱”旧屋基遗址,当地还流传有“巴怪代莱”的许多美丽传说。苗族“八人秋”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最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体育活动之一,它由苗族历代文化积淀而形成其多元的文化特质,支撑着该区域苗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精神生活。历史上,这一区域苗族聚居的地方,由当地人民约定俗成,在苗乡乡场和苗族居住相对集中的大寨子选定赶秋日,每年举行一年一度的“赶秋”活动。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苗族傩技 下火海 | 杂技与竞技 | 苗族傩技——“下火海”亦称闯火海,俗称踩铧口或踩犁铧,苗语称Zheagallix(札嘎犁)。源于苗族英雄龙九郎上刀山“下火海”采摘神药解救苗民重见光明的传说。原是苗族巫师驱鬼祛病的巫技,现已剥离出来作为傩绝技艺术表演。“下火海”人数一般在8人以上,有男有女,“下火海”者3~4人不等,其余司鼓伴奏。传统“下火海”有三种,即端铧口、套“三脚”、趟炭火,后又演化出咬铧口、口添红犁、走火绳等,表演者多是祭司。常见的“下火海”多是趟炭火、踩铧口或踩铁板。1996至1999年,“下火海”先后应邀赴美国、加拿大、阿尔巴尼亚、埃及、南非等国访问演出,并先后荣获贵州省第一、 二、三、四、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金奖和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第一名。2020年12月28日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苗歌 | 传统音乐 | 苗歌亦称苗族诗歌。苗族人民生产生活、男女情爱、婚丧嫁娶、休闲劳动、民族节庆无一不歌,无处不歌,以歌记事,以歌传情,其曲调的音节、节奏通常与唱词的声调、节奏大体一致,旋律多在强调与重用的小三度音程范围内交替变换波浪式向前推进,其表现形式通常以二脚架和三脚架居多。松桃苗歌可大致分为“黛莎”“冥莎”两大类,“黛莎”粗圹、高亢、明亮甜美,通常只在野外演唱,其内容大致有劳动生产歌、自然风景歌、情歌等。“冥莎”较庄严、深沉细腻、委婉,多在室内演唱,其表现内容分为古歌、叙事歌、风俗歌、儿童歌谣、新民歌等。苗歌中风俗歌流传最为广泛,可细分为闲逸歌、祭祖礼仪歌、民族节日歌、贺喜歌、婚嫁歌、丧歌等等,其中婚嫁歌广为流传。情歌在松桃苗歌中最为靓丽,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大致分为初会歌、费美歌、求爱歌、送别歌、思念歌、盟督歌、私奔教、恩爱歌等。2020年12月28日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颈椎、腰椎贴敷疗法 | 传统医药 | 为家传、师传苗医药文化的苗药产业,是治疗腰椎、颈椎病的传统药方。据第七代传承人龙贵元介绍,苗族医药“颈椎、腰椎贴敷疗法”起源于清朝( 乾隆年间),它以贵州大山里的珍贵药材晒干,按秘制配方入坛浸泡一个月后,开坛投入使用,这坛药酒祖传下来的名字叫“啊趟汝药酒”。这种以药酒加手法的治疗方法称为苗族医药“颈椎、腰椎贴敷疗法”,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腰肌劳损、风湿关节炎、筋骨疼痛等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此疗法分布于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蓼皋街道、世昌街道、盘石镇、长兴镇、黄板乡等苗族聚居地。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骨伤系统 养疗法 | 传统医药 | 起源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镇高岩村,是苗族地区民间专治骨折的特色治疗方法。主张康复养疗,采用祖传正骨手法正骨复位,根据不同骨折伤情,利用摸、压、推、拉、敲、理、顺七种手法组合配合不同力度进行正骨;祖传皮外固定法固定,选用沙木皮坚韧、透气、吸附性强特质制作固定夹板,固定夹板根据不同位置及不同程度骨折进行量身定制,用祖传苗方鲜草配制的药水进行敷养,主要成份有散血草,接骨草,苦蒿,活血莲,伸筋草等多味珍贵药材,起到消肿止痛、舒筋活络、修复受损组织、促进骨质生长作用;5~7天祖传药汤熏洗换药一次,主要成份有金银花、四棱草、艾草等。轻微骨折治疗周期7~30天;中度骨折治疗周期30~60天;重度骨折治疗周期30~90天。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内外接骨 治疗法 | 传统医药 | 为苗族人民从古到今治疗螺旋形骨折、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插入性骨折、压缩性骨折、凹陷性骨折、青枝骨折等骨折类型的一种独特的接骨续筋的治疗手法。其正骨手法主要有旋转复位法、上下复位法与左右复位法三种。又分为内接、外接和内外接。以内接为主,外接为辅。内接是经过使用相应的正骨手法以后,取适量的高度酒,将用以接骨续筋的内服草药,浸泡三天后服用,先服用7到14天,早、中、晚饭前各服一次。卸夹以后,改成饭前服用,服用期间不忌口。外接是经过手法复位后,上夹固定,以草药外敷的过程。内外接是针对骨折类型较为严重的,施以内接疗法和外接手法同时使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其主要特征为骨痂形成快速、稳定性强、恢复期短。通常情况下,从正骨、上夹、接骨、续筋、合肌到愈合,只需十四天,七天上夹,七天上药,十四天后,使用舒筋活血的外洗苗药即可痊愈。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十方脉法 | 传统医药 | “十方脉法”分为四种,一为三方脉法;二为六方脉法;三为八方脉法;四为十方脉法。其中十方脉法较为简单、易懂、易学,其主要特点为切按手指的正后正脉,进行诊断。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痹症蒸敷 疗法 | 传统医药 | 苗族地区民间专治痹症(历节病:风湿、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腰椎、颈椎)的特色治疗方法。起源于明朝年间,经第一代太祖吴老满、第二代烈祖吴政朝、第三代天祖吴天源、第四代高父吴通义、第五代曾祖吴秀林、第六代祖父吴芳东、第七代父亲吴寿增,苗族民间苗族医药“痹症苗药蒸敷疗法” 传承至第八代吴海平,第九代徒弟田丽萍、吴连碧、吴丽娟,至今有两百多年历史。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砖熨疗法 | 传统医药 | 苗族医药“砖熨疗法”,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约1736年),腊尔山台地来龙坡脚下的地所村,距今280余年。历经十一代的代代传承,这种特色疗法,现已辐射至正大、大兴、盘信、长坪等乡镇以及湖南花垣、凤凰等几个相邻的县市。“砖熨疗法”是利用热量传递药效、刺激人体肌肤、渗透筋骨的治疗原理,结合了中医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辩证原理,具有活血化瘀、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及淤血的疗效。对神经性头疼、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腰肌劳损、风湿关节炎、筋骨疼痛等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时珍药饼 灸疗法 | 传统医药 | 该医法起源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孟溪镇安山村,这是一家传秘方,其起源可追朔至公元1860年(上六代传人),距今有160年的应用史。是用一种秘方苗药与粮食配制成饼热灸患处或相应穴位的一种医疗方法;这种方法对骨质增生、椎间盘突(膨)出、椎管狭窄、风湿、类风湿、痛风、新旧组织损伤有显著疗效。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松桃苗族 传统植物 染工艺 | 传统技艺 | 植物染是苗族人民的一项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东汉,甚至更早时期。广泛分布于正大、盘信、长坪、牛郎、大兴、盘石、世昌、长兴堡、黄板、迓架等苗族聚居乡镇。颜色用料以植物为主,矿物质为辅。用各种植物或矿物质调制成不同颜色的液体,储于大缸内,然后将纱线或布匹浸泡其中,使其着色。然后再用相应的工艺固色,取得不褪色或褪色慢的效果。传统植物染常用的主要原料有蓝靛、篾橹(Bid lul)、瑞稗尼(Reib nbeb ninx)、都囧噶(Ndut jongx nggab)、比戈莱(Bid ghoud lel)、槐花、石榴皮、大葱皮等。松桃苗族印染工艺又分为热染和冷染两种。染匠通常通过对原料配制的加减,将纱或布浸湿,在锅内开水中放入单色染料,搅拌均匀,后放纱线或布入染锅,分别浸染不同的颜色,此工艺称为热染。另外,把准备好的布料或线浸湿,晾干水分后,再放入装有植物染料的染缸中浸染,此工艺称为冷染。总的来说,热染需要把握蒸煮火候、浸染时长、氧化等工序,而冷染相对简单,只要把握好浸染时长就可以决定纱线或布料颜色的深浅。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火纸制作 技艺 | 传统技艺 | 火纸,松桃民间俗称“草纸”,广泛用于当地民间祭祀活动中,为“香、蜡、纸、烛”中的纸,用于打制祭祀的“板钱”“长钱”。火纸制作技艺源于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造纸术在梵净山区的独特传承和延续方式,也是苗族文化与荆楚文化融合发展的独特体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火纸制作俗称“舀纸”, “舀纸”有伐竹、破开、砸竹、浸泡、清洗、晾晒、再泡、碾料、打浆、捞浆、干燥等10个流程、70余道工序。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花鼓制作 技艺 | 传统技艺 | 以硬质杉木相成圆桶形鼓身,直径和长度1米许,选精壮黄牛皮用石灰硝制,请制鼓师精心蒙制而成。花鼓是由鼓架、鼓腔、鼓皮、鼓钉、鼓槌、彩绸等部件合制而成,通常腔是用椿木或杉木制成,皮是牛皮,钉是竹钉或铁钉,槌是青杠木或者香樟树等坚硬木质。据《松桃厅志》记载,瓦窑苗族花鼓舞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已盛行,其演出时时间多在苗年十一月,以后逐渐演化至正月及其他民俗节日和集会。花鼓制作技艺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其祭祀性、叙事性、仿生性特征世界罕见。它是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信息宝库,亦是民族认同的纽带。对民俗和艺术研究,对丰富和完善中华舞艺术、保护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苗族服饰 | 传统技艺 | 松桃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款式不低于1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保存得极好的区域。松桃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服饰用料则以居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苗族男子的装束则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苗族苎麻 纺织工艺 | 传统技艺 | 松桃苗族传统苎麻纺织工艺,是松桃苗族人民代代相传,口传心授的一门技艺,分布于松桃苗族聚居乡镇中的各个大小苗寨。新中国成立以前,除了为数不多的生产型工坊以外,大多为家庭自纺自用,以备家庭成员穿戴之需。其工艺共分为四大类,即苎麻布纺织、棉布纺织、蚕丝纺织、织锦,以苎麻布纺织和棉布纺织为主。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松桃石雕 工艺 | 传统技艺 | 松桃石雕工艺,历史悠久,是松桃人民代代相传、口传心授的一门技艺,据传承人李吉高口述,松桃石雕至少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由于地方文献疏于记载,导致出现长时期的断代现象。直到清朝道光庚子年,李氏家谱对松桃石雕工艺的传承脉络才有了清晰的记载。因此,松桃传统石雕工艺,便以李道胜为第一代。千百年来,松桃石雕工艺,不同程度地流传于松桃全境各个乡镇,以乌罗镇、寨英镇、普觉镇、孟溪镇、太平街道为盛。松桃石雕制作工序主要有选材、修料、构图、简刻、精雕、打磨等十余道工序。技法包括浮雕、圆雕、沉雕、镂雕、微雕、线雕、阴刻、阳刻等雕刻手法。作品构图大胆而精巧,讲究天然、匀称、圆润等特点。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米豆腐 制作技艺 | 传统技艺 | 米豆腐是寨英多年来家家户户春节必备食品,分布于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寨英、普觉及周边地区,以寨英最为有名,其历史源远流长,据传承人口述,相传源于明军“伐梵净之佳木”的某日剿途中,寨英附近某粉店店主一次手忙脚乱的搅米浆,错加碱水,阴错阳差成就传奇美食。米豆腐通常先以糯稻谷草烧成灰后用开水冲淋取得碱水,选优质大米淘净放入碱水浸泡一至二天磨成浆,用文火逐锅搅至凝固起锅,拌菜油揉制成捣米棒形状蒸熟,即可食用。冷却后加清水贮存,随时取出切成丝状煮软后食用,柔软细嫩,富有弹性,健胃消食;也可拌以肉丝、肉片及葱头、蒜苗、辣椒、花椒等炒食,入口软糯、麻辣鲜香。是铜仁、松桃一带早餐、夜宵的当然之选。曾荣获“贵州省风味小吃”二等奖。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锅巴粉 制作技艺 | 传统技艺 | 锅巴粉是松桃苗族自治县独有的风味美食,分布于松桃苗族自治县28个乡镇及周边地区,以县城所在地蓼皋街道最为盛行。锅巴粉的主料是大米和黄豆,比例为50:1,米通常用油粘米为宜,辅料有青菜(萝卜菜)、菜油等等,当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以绿豆替代黄豆,辅料改进为野白蒿与山茶油,二者都有极大药用价值,除了口味独特外,在食疗养生上也有非同一般的功效。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灰豆腐 制作技艺 | 传统技艺 | 灰豆腐是松桃苗族自治县西部片区并乡前老甘龙(甘龙、瓦溪、永安、石梁)片区的传统美食,尤以甘龙最为有名。成品呈灰白色,耐贮耐运,柔韧轻便,适宜凉拌、焖烧、煮汤、火锅配菜等多种烹饪方法,口感柔软,细腻,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甘龙灰豆腐制作主要包括选料、浸泡、磨浆、煮桨点卤、成型、灰鲊等主要过程。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织花带技艺 | 传统技艺 | 苗族花带,苗语 “西半兰甫”“西兰卡甫”或“金搓”,手工精巧,图案别致,是苗族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广泛分布于松桃东部苗族聚居地区,并以世昌、太平营、盘信、长兴为盛。苗族花带多用于衣着装饰,如系围裙,巴裙和小孩背带、斗笠带、腰带等。花带分织制花带和编制花带两类。松桃苗族花带,图纹正好是两面相反,形成阴阳图案。通常喜欢用蝴蝶纹、花纹、鸟纹、寿字纹、田字纹“七”字八宝和万字格等样式。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体表增生 性炎痛苗 药疗法 | 传统医药 | 为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民间苗族医药师运用苗药结合手法、技法专治“脂肪瘤、乳腺增生、腱鞘炎”等体表增生性炎痛的一种传统外治疗法,运用苗药赶毒拔淤、软坚消肿、消炎止痛的功效,用秘制的苗药适量外搽于体表患处,结合按揉法、推赶法等苗医技法进行辅助治疗,每次用药推拿患处5至10分钟,每天1至3次,一般3至5天见效,对脂肪瘤、乳腺增生、腱鞘炎等体表增生性炎痛疾病治疗效果显著。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桐壳碱面 制作技艺 | 传统技艺 | 其独特的生产工艺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受苗族文化、地域、生态影响而铸就的,传承至今有400多年历史,是武陵山黔东地区苗族同胞的一道特色食品,桐壳碱面条的主要工艺流程为油桐果拨壳后,用其壳焚烧后,灰溶于水中,再用水溶液混合小麦面粉,用圆木棍反复碾压后,剪裁成条块、线状等不同大小的面条。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雷工透骨 镇痛膏 | 传统医药 | 该方药起源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孟镇安山村,这是一家传秘方,其起源可追朔至公元1860年(经六代传人),距今有160年的应用史,是松桃苗族自治县一代表性镇痛成品苗药,它是一种软膏剂,外敷于患处或相应穴位对骨质增生、椎间盘突(膨)出、椎管狭窄、风湿、类风湿有显著疗效,该方药在在松桃县大路镇、孟溪镇、妙隘乡、乌罗镇、普觉镇广为应用。药方包含雷公莲,雷公滕,雷公槁,透骨香,黑骨滕,威灵仙,菊三七,穿山甲(草本)等二十多味苗药,合药时间常选择雷雨天气而得“雷工”,又因含有雷公(莲)、雷公(滕)、雷公(槁)、透骨香等苗药,所以祖师命该药为“雷工透骨镇痛膏”。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