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秀英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石山八音、火山山歌、东山草编、东山琼剧、永兴麒麟舞、鹿龟酒酿泡技艺等。火山山歌、东山草编列入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兴麒麟舞、鹿龟酒酿泡技艺入选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兴麒麟舞 也称“武麒麟”,俗称“麒麟送子”,是海南岛上一种以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为基点流传的,模仿麒麟的形象神态、欢腾跳跃,以展示勇猛、炫耀威风,烘托气氛、渲染情境的庆典舞蹈。其舞始于中原地区,地位尊贵、格调高雅,早先是明代宫廷舞蹈表演,只在达官贵人、富商显宦的小范围中流传,南明灭亡后流传于民间。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而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代表吉祥的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居“四灵”之首,在民间有驱邪避鬼之说,历代人民群众都把它当作祥瑞的象征。中原战乱,难民南逃,这种舞蹈自清朝乾隆年间便随着福建移民迁琼始祖传入海南,在海口市永兴、石山一带的古村山寨落地生根,由永兴镇儒老村的村民第一个组织起麒麟舞队在当地演出。继而在纯雅、吴洽、儒吴、儒东、昌儒、迈椰等多个村庄先后组织起了麒麟舞蹈队。麒麟舞的乐队由8人组成,演员由元帅、家院、土地公和4个兵卒共7人组成。麒麟舞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元帅奉玉帝之命,携家院一起下凡送麒麟到人间。元帅和家院下到人间后,叫来当方土地公带路,把麒麟送入各家各户。麒麟每到一户人家,家主都放鞭炮迎接,拜接完后又放鞭炮欢送麒麟到其他人家去,一直把麒麟送到每家每户才算完事。数百年来,这种古朴豪迈的麒麟舞深受民众的喜爱,在永兴镇及周围地区村民中世代沿袭,并不断渗入本土文化,增加了祝福家主财丁兴旺、人寿年丰、子孙贤能、万事如意等等内容,成为当地春节、元宵、公期、婆期等节庆、宗祠祭祀等活动中的一项内容。2009年,永兴麒麟舞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口市秀英区永兴地区豪迈的麒麟舞(秀英区政府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