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培育制度集成创新
建立美兰三大制度集成创新体系,通过“一张网”营商环境服务保障、科创发展、要素流通等方面形成系统性集成创新“三大抓手”,全面深化营商环境服务机制、科创孵化机制、创新创业机制、要素流通制度改革,针对性将美兰条件成熟的试点地区打造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先行示范点,以此辐射发展全区,推动美兰打造海南自贸港核心承载区的重要城区。
第一节 营商环境制度创新
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以城市治理系统集成创新为重心,以建立灵活高效的政府服务改革、社会供给服务、交通保障、生态配套、智慧展示服务工程、人才配套服务等“多元化服务保障体系”,构建服务保障“一张网”,推进海南自贸港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
一、国际化智慧化城市治理创新重心
建设美兰“城市大脑”。全区各层级、各领域、跨单位数据及资源对接市级运营管理中心和城市大脑,以提供最快最真实基层治理及经济运行数据为目的,提升基层村(居)自治系统建设水平,夯实海口市城市大脑建设的政务数据基础,率先将数据信息管理模式转型升级为以数据互联互通为主导的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全区突发应急状况下跨行业、跨层级、跨部门决策智慧和资源的调度能力,重塑城区服务、管理、运行模式,全面提升区级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城区治理智慧化、国际化、精细化。
加快推动国际化服务模式建立。试点推进政府平台项目市场化转型,落实落后产能退出激励机制,吸引符合美兰产业发展的国有控股企业以及社会企业参与的公共项目及平台建设,同步做好国际组织服务保障,争取在江东新区打造国际组织聚集区和领馆集聚区,争取更多国家、国际机构、国际会议和行业组织在辖区设立领事或办事机构。与国内外经贸服务咨询专业机构合作,打造提供政策法规、经贸信息咨询等服务平台,为企业及临空经济区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推动建设临空离岸贸易、江东国际贸易分拨等新兴服务贸易发展的便利环境。
建立弹性监管和审慎防控机制。建立江东社区无人超市、临空新兴社交传媒平台、直播经济、老城区夜间商贸、夜游经济、农旅民宿等美兰新兴行业容错机制,设置美兰区级底线触发管理模式的审慎风险防控机制。针对江东重点行业推进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鼓励入驻江东临空经济区的企业研发新兴产品及服务产品,政府相关行业职能部门以提供合理意见及海南自贸港政策分析的方式主动参与研判、评估、跟踪保障,提高市场风险防范能力。
建立信用服务体系。对接省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全区对外贸易、对接负面清单管理相适应的信用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推动以企业信用评价数据、税务信用管理为主导的区级大数据社会信用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互联政务”极简审批模式,以产权保护为基础建立信用分类监管及失信惩戒的弹性监管审慎防控机制;建立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将生态信用风险防控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推进新传媒服务。推动建立集国际品牌展示、国际会展信息发布、产品首发推广、创新创业成果展示、融资路演等线上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与大型社交平台、自媒体平台、新互联网媒体企业合作,在国内各大平台推广展示,及创建平台展示窗口进行交流;线下以江东国际会展及创新创业园区为主导,产品、团队、企业定期现场活动,联合国内外专业媒体资源,举办电影节、国际时尚首发会、品牌节庆等大型商业会展节庆,扩大江东国际市场影响力。
二、多元化服务保障体系
政府服务保障模式创新。以智慧政务为抓手,以“互联政务”为基础,针对美兰特色发展,改革政府服务方式,打造“全面服务型”政府。
1.创新发展智慧政务。建设区、镇(街)、行政村三级电子政务外网“一张网”,开设全区极简化政务服务窗口,将全区政务系统整合纳入省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数据融合和智能应用能力,以江东新区政务服务为试点,配套国际跨境数据流动的监管功能,探索建立大数据政务治理及便捷开放机制试点。
2.推动“互联政务”极简审批模式。扩大“秒批”审批事项,落地极简审批,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江东新区及美兰区重点产业园推进“直通车”服务模式,强化银、政数据联动共享,为各类产业及金融服务提供最大化便利,推动以“网上办、掌上办、线上线下结合”实现“不见面”审批。在统一平台上全区逐步实现审批与互动流程集中开放,加快推动各层级、各领域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及服务转移,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通办” “最多跑一次”“就近办、马上办”。
3.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在“互联政务”极简模式基础下,以“加法服务”理念为主导落实国际化服务保障功能,实现更深层次“放管服”改革。加强招商引资的线上线下“加法服务”。线上设立多语言智能对外服务系统,立足于海口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项目,以江东为试点搭建国际化便捷开放的江东招商引资沟通平台。线下专门设立招商板块+创新创业板块+“纳才”板块的服务队伍及系统建设,打造一支招商接待、展示宣讲、商务沟通等方面的高效专业江东大服务队伍。以保姆式、零门槛的服务咨询方式面向全球“招商引才”,江东率先以“不唯大型、不唯国资、求实力发展”的政府平等服务方式及理念为基础,营造公平自由的营商环境。
智慧交通系统创建。以江东为试点打造绿色智能交通系统,加强智慧交通信息建设,建立全区交通综合运输信息互联互通的管理平台。加快建设江东轨道交通、越江通道、TOD综合枢纽等城市交通畅通工程,江东新区引入更多交通服务企业平台以及区域总部,健全以智慧公交、智慧信号灯、公交电子站牌、智慧公路、智能网联汽车等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加强交通大数据采集、管理、利用,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和交通运行效能,逐步形成智能化、高效化的综合运输服务信息共享体系。
社会供给服务体系创新。加强以农副产品、能源供给等城市能量补给体系建设。
1.农业能量供给体系。立足于美兰莲雾、蜜柚、热带花卉、反季节瓜菜、无公害蔬菜、黑羽鸡蛋、文昌鸡、三角宁地瓜、生蚝、罗非鱼等特色农副产品,发展演丰、三江、大致坡等集约化规模农业基地,打造农副产品链式供给的都市农业功能,利用物流配送、会员订单制以及智慧化平台,形成粮食、果蔬、禽畜、水产等生鲜“生产—净菜加工—销售”“一站式”的城市短链定制供应服务模式,缩减加工经营环节,打造从生产基地直通市民餐桌的农产品智慧共享平台。
2.基础能量供给体系。大力整合污水、自来水、电力、天然气、热力、电信等市政管线。配合推进城市供水管网专项治理工程、全市供水管道改造工程、江东供水管网工程、海口临空经济区水系整治工程等市级项目,全面落实老城区水管网改造、全区自然村饮水安全工程、镇域供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大力实施乡镇农田水利和设施维护工程、乡镇小型水库标准化建设等工程,切实提高城乡供水能力。积极配合全市电力建设、配电网等项目升级改造,重点建设江东新区智能电网,突破传统供电系统,全面提高供电保障能力。
3.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配合省市构建绿色智能水网,大力建设城乡安全饮水工程,持续推进城镇自来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工程,优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加强地表水治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完善城乡污水处理管网及净水厂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进程。
4.能源供给体系。积极推进全区智能换电柜应用及智能充电桩等充电设施建设,满足电动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推广使用智能换电移动服务平台,推动新型清洁能源电池产品推广替代,为城市输送生态新能源。
城市生态配套建设。坚持“开放创新、绿色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江东新区世界一流“零碳新城”建设要求,美兰全区以建设生态CBD和中央休闲区CRD等生态配套城区推动城市环境及生态环境相融合,探索建设美兰特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优化城乡生态水系景观,构筑沿江、沿海、沿路绿色景观廊道。持续推进城区东海岸、南渡江、海甸溪、美舍河、东坡湖等江、河、湖、海的水系改造和水体整治工程,以及红树林湿地公园的滩涂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发挥生态休闲体验功能,承接江东新区“一区映两心、三水纳九脉” 的生态空间格局,建设江东生态CBD,以东海岸国际滨海生态休闲带、南渡江滨江商务休闲旅游带、乡村红树林生态休闲农旅带等“三带”构筑美兰中央休闲区CRD,美兰全区打造成为城市生态商务休闲配套区。
第二节 科创发展制度创新
以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及人才服务等制度创新,实现智慧化、专业化、精准化科创发展战略,全方位推动“农旅文体产业集群”的国际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板块及创新创业板块建设。
一、科技创新创业配套服务制度
构筑科技创新创业发展格局。持续推进江东电子商务产业园企业“双创”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临空新金融、国际服务贸易、时尚品牌会展经济、智慧化展示消费体验、高新技术等新型产业集聚基础,扩展打造江东创新创业园区,辐射建设大英山片区创新创业基地,持续优化海南自贸港留学生创业产业园、本土科研院校科创基地、创新创业平台发展,建立海南大学、海南科技学院等本土院校科技创新创业联盟,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国家级和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1.重点建设国际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平台,尤其是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探索建设南海资源开发与服务基础设施,做好南海资源开发综合服务、物资调度、产品运销、技术支持等服务保障,打造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保障基地。
2.促进企业及科技成果“孵化器”集聚,拥有办公、投融资对接平台、媒体资讯宣传平台、专业咨询服务平台(法律、会计、政策咨询等)、科研、公寓等“创商住”“产学研”功能为一体的孵化园区,发挥江东新产业新经济的集聚效应。
3.引入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投资,支持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信用担保、质押贷款等方式融资。
优化知识产权保障体系。培育及引进知识产权代理、评估、交易、咨询、诉讼等服务机构,加强美兰区高等院校及江东新区电子商务、高新技术、服务贸易等企业的创新成果、产品与产业发展实际深度融合。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探索在江东创新创业园区及大英山片区创新创业基地配合司法部门设立海南自贸港首家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及仲裁院,同步与区级政务一体化系统、省市司法系统平台相连接,畅通知识产权投诉举报渠道,推动知识产权纠纷化解和行政调解、人民调解有机衔接。依托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提供知识产权的运营、交易、咨询、人才、技能资源等配套服务,争取优先建立江东新区知识产权业务风险防控平台。
二、科创人才配套服务制度
科创人才基地建设。推进江东电子商务产业园优化升级创新创业孵化园区,以“创商住”功能为一体新理念,同步建成人才孵化基地,辐射带动大英山片区创新创业人才基地、海南自贸港留学生创业产业园发展。加强人才工作阵地建设,搭建联系、服务人才的桥梁纽带,充分发挥工作站在人才政策解读培训、人才服务咨询、项目产业孵化等方面的阵地作用,推动人才管理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以优质后勤服务保障,探索打造集产业新兴、生态优美、配套齐全为一体的美兰特色人才孵化区。
纳才。结合全市统一部署,承接海南自贸港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优惠政策,以企业及重点产业定向定性需求为主的“点单式”服务方式,引入创新创业型人才团队,以及对接国内外智库、高等院校、战略咨询机构等机构院校,精准匹配行业专家“到区服务”及远程服务。优化人才和项目组合,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带项目。引导人才向重大项目集聚,组织开展招才引智活动,面向国内外大力吸引一批自由贸易港建设所需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各类社会人才,特别是琼籍人才就业创业。完善项目引才、企业引才、产业引才政策,创造一流营商环境。
育才。加快培养及引进高层次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一批在知识产权交易和技术成果转化方面专业人才,打通成果转化的通道。引导产业、企业、项目在与国内外高等院校、专家智库、科研机构合作中培育人才,支持企业打造专家引领型“点单”式创新创业团队。针对国内外院校应届毕业青年人才,以企业基金投资组建美兰人才孵化培训队伍,定期参与国际化、专业化、技术化行业领域的见习及实践活动,通过考核及个人定制化机制培育重点产业项目园区及企业的职业人才。
第三节 要素流通制度创新
以海口临空经济区为试点,配合省市建设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创新引进离岸金融交易、碳排放交易、酒店时权交易等新兴要素业态,率先在全球旅游消费展示中心建立海南自贸港要素流通市场,建设海南自贸港要素交易场所、国际贸易结算中心、人民币结算中心。
一、探索要素流通市场构成
以离岸金融交易为基础,拉动发展生态、权益、产品、服务等四类符合江东产业及园区相关要素交易市场。离岸金融交易。探索设立人民币离岸业务在岸交易结算机制,以人民币结算中心为主导构建国际贸易结算中心,推动人民币结算中心以金融服务安排掌握要素配置。在夯实传统离岸银行业务的基础上,发展离岸基金、离岸证券、离岸衍生品交易等业态,开展离岸信托、离岸融资租赁等创新,并拓展离岸保险如航运险等业务。生态要素交易。探索健全红树林及湿地自然保护地内自然资源资产特许经营权等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生态产品转化,形成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绿色金融等体系。权益要素交易。以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发展核心,辐射以知识产权保险、股权、信用债券、品牌交易、数据版权等要素交易市场建设,推动江东创新创业园区及临空免税产业的要素流动及新金融发展。产品要素交易。探索设立国际能源交易、热带农产品交易(莲雾、蜜柚、槟榔、沉香等海南特色农产品)、黄金交易、国际文化艺术品等江东国际服务贸易方面的要素交易所,推动江东航空中转加油、热带农产品贸易分拨中心建设。服务要素交易。建设以酒店时权交易、航运等服务为主的要素交易所,推动江东临空产业、生态休闲农旅创新发展。
二、探索要素交易运营制度
以高效推动要素流通为目的,创建要素市场企业综合评价及产业评价排序榜,制定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方案。对新设要素交易场所,积极创新品种,拓展规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每年按交易规模等业绩指标进行考核并对企业给予奖励。增强融资功能,对挂牌企业通过股权质押、增资扩股等方式进行融资的,按融资总额给予一定奖励。在会员、交易、税负、清算、交割、投资者权益保护、反洗钱等方面,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则和制度体系,推进海南自贸港跨境金融合作与要素交易发展。
三、探索跨境大数据要素平台支撑
探索完善跨境数据流通、数据安全、网络内容监管,创新国际化智慧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试点,建设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的智慧要素交易综合服务平台。融合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平台功能,实时动态全覆盖监管要素交易所,构建早发现、早打击、早处置的风险防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