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实施生态文明
社会共生共享工程
打造符合美兰实际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对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六大领域十大任务四十个指标的要求,以及紧密结合江东新区“零碳新城”建设要求,深度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山”基地)转化路径,全面推进美兰生态文明建设跨越式发展,成为海南自贸港“城市绿肺”。
第一节 助力生态治理攻坚战
一、生态制度建设
以制度建设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优先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围绕“山水林田湖草”与“产城乡人文”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大共生格局目标,承接江东“一区映两心、三水纳九脉”的生态空间格局,推动全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争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落地。部署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加快制定“美兰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生态文明重大政策、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各类专项督查部署,研究解决全区生态突出问题。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党政实绩考核占比。区级政府提高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绿色发展等方面服务及管理能力,通过强化考核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继续完善河长制。坚持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强化细化“河湖湾”长职责,完善区级、镇(街)“河湖湾”长组织体系,配合推动江东新区范围内道孟河、迈雅河治理,加快推进红树林、南渡江等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海岸带自然生态缓冲区保护修复工程,建立全区水体水环境综合治理台账,持续深化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等87个水体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林长制。持续保护森林资源,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参与省市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红树林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保护工作。提高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美兰区级政务窗口中开设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栏目,定期更新生态环境相关信息,配合省市生态环境部门信息公开工作以及海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编制。依法推动辖区企业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增加企业信息数量。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及赔偿制度。配合省市落实和完善《海口市生态补偿管理办法》,结合全区实际情况,积极参与省市健全及落实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包括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中的生态补偿制度、重点生态保护区补偿标准的动态调节长效机制、河湖生态工程的补偿机制、碳汇补偿机制;落实和完善省市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推进损害生态环境法治保障。
二、美兰特色“两山”基地转化路径
充分利用美兰特色生态及文化资源,将红树林湿地、118公里海岸线、江东十四处乡村主题公园与美兰乡村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文化、民俗风情相融合,结合经验成熟的生态农旅项目和生态品牌产品,转化为具有生态健康主题的创造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美兰特色模式,探索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绿色惠民共享、创新机制、“两山”文化的美兰特色“两山”基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根据“两山”综合性指数量化生态环境资产状况、转化程度、保障程度,构筑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建立长效机制。“两山”基地建设方案。根据美兰实际情况,梳理总结“两山”转化的创新机制,以符合代表性特色条件的乡镇、村、片区为实践试点打造美兰特色示范典型。转化计划。制定“两山”基地建设三年总体目标,编制每年度工作计划,统筹部署建设任务和工程项目。监督管理。建立监督考核和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区级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落地,引导探索转化的有效路径,形成美兰特色转化模式。
三、特色生态安全体系
智慧生态治理系统工程。对接海南省统一物联感知设施管理平台,整合江东红树林预警智能化体系信息平台,全区统一建设物联感知设施管理系统,先期以江东新区千顷湿地(桂林洋岸段湿地、下堂水鸟湿地、海南省北港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等湿地生态系统)为试点,后期城乡覆盖,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一体化监管平台,以及建立“红黑榜”的生态信用体系,全面构建“水土气”一体化的智慧生态治理系统工程。
生态修复工程。以政府主导结合引入社会资本对全区梳理的大致坡废弃矿坑开展生态修复。深入废弃矿坑调查,遵循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一坑一策”原则,落实修复工程。
水体水环境治理。
1.城市内河湖治理。巩固“十三五”水体治理成果,以推进江东新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老城区河湖生态修复项目、南渡江(海口段)沿岸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工程等项目,制定及实施城区治水五年行动方案。巩固河道整治成果,加强主流河道、水库水利执法活动。
2.近海水体治理。强化入海排污口防污防治设施建设,完善近海水质治理,主动实时对接市级海洋监测平台,获取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岛动态等信息,推进湾长制管理,提升美兰水体动态监测评估预警能力。
湿地治理。巩固完善江东东寨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与资源保护项目、海口迈雅河区域生态修复项目成果,带动全区强化红树林湿地和重要物种栖息地的保护管理,扩展红树林预警智能化体系信息平台功能、江东新区湿地智能化监测信息系统功能,逐步修复近城区的滨海湿地面积,推进东寨港红树林、沿海滩涂、河口水域、浅海等区域湿地和物种栖息地的保护及管理,有效修复美兰海岸线及沿岸湿地生态系统,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土壤及大气治理。推进燃煤烟气、汽车尾气、餐饮排气、扬尘灰气“四气共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稳固提升空气质量。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综合治理,开展受污染场地监管和修复,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田洋、产业园区万亩土壤污染治理工程,对接省市区物联感知设施管理平台,加强污染监测能力,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第二节 打造生态循环产业链
美兰全区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各经济活动环节加快建设环保产业体系,促进环保示范点或示范工程建设,推进海南自贸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进程。主要促进生态循环产业链形成,将现有产业园区通过环保循环系统建设转型升级为静脉产业园,大力建设“江东保税区静脉产业园”, 助力 “江东保税加工区”生态建设,全力推进“农旅文体产业集群”“服务贸易产业集群”等集群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共生共赢的发展模式。
打造循环产业基础。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就地处理全程管理体系,制定长效性区级垃圾分类管理方案,完善生活垃圾、临空固废、危险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分类处理运行机制,提高城乡废弃物处置能力,实施以农业废弃物及生产生活固废为主体的回收利用网点布局方案,以全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体系为主导推动生态循环基础环节建设,提升全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推动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延长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链,以江东新区为试点,构建以临空产业及现代农业为主体的生态循环产业体系。推动临空环保经济的废机油、飞机拆解固废、建筑废弃物等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环保循环临空产业。升级改造灵山、演丰秸秆储运肥料化示范点,推动农业环保经济的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林业“三剩物”资源化利用。
形成循环产业链式发展。以生态循环再生技术开发绿色能源、再生资源产品、新材料,以政府绿色采购为引导利用大型电商平台扩大再生利用原料和制品的市场,以“三网衔接”(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网、垃圾清运网互相衔接)的管理方式打造回收利用、采购、运输、销售、品牌建设等全链条。
创新融合循环产业发展。鼓励江东新区建立环保产业上下游企业及技术无缝对接,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的静脉产业园,以及探索临空产业园区升级增设静脉项目。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形成集循环技术生产、生态科普展示体验、科研开发等“产学研游”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第三节 建设生态文明人文环境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进一步推动江东新区形成“一港双心四组团;十溪汇流百村恬;千顷湿地万亩园”的组团式生态文明城乡空间结构,同步加强西部老城区及南部大致坡的生态修复治理区域建设,形成与全区“一核两岸三组团”城市格局相对应的“江东、老城区、乡村振兴区”生态空间格局。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区等重要生态敏感区,促进开发建设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协调。扎实推进区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衔接,配合海南自贸港实行差别化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
打造生态文明品牌。以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将江东十四处乡村主题公园与美兰古村落历史相结合,大力挖掘生态文化内涵,打响美兰生态文化品牌,建设临空智慧生态科普体验馆、美兰生态循环产学研基地、江东生态湿地研学等项目,分别落地江东乡村公园、临空经济区及东寨港,提升全区生态知识及绿色生活水平。
建设生态人文生活。配合推动江东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高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色低能耗建筑施工、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等提升城乡生态居住环境建设水平。增强观念意识,加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培训力度,提高公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开发绿色市场需求,鼓励使用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产品,坚持宣传引导、经济调节、示范带动,大力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