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东乡味小食
俗话说:食味怀乡。乡味是隐藏在人们脑海里的一把钥匙,是鼻尖挥之不去的一缕味道。对于他乡游子,它不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追觅故乡的桥梁。
乐东乡味小吃品类繁多,较有代表性的有茶泡、糯米粿、米糖、糖酥角等。它们用米面为主料制成,味道以“甜”为主,在旧时物质不太丰厚的清苦岁月里,品尝“甜”是人们翘首以盼的味道,“甜”寄予着人们对生活的期盼。对于乐东人,这些乡味小食都有特属的“意义”。
茶泡 是乐东人过年时桌上的“奢侈品”。之所以说它“奢侈”,是因为这类点心日常并不多见,人们似乎很有默契地只将它摆在年市开售,不约而同地奉其为“春节专属”。能吃到茶泡,就意味着新春佳节的到来。茶泡是乐东传统的春节待客美食。主要原料是糯米粉、面粉和糖。将糯米粉、面粉加水搅拌成团,再将面团揉至细长,切成一个个5厘米左右长短的小段,逐个放入油锅炸制。炸至面段金黄即可捞起,洒上细砂糖拌匀。待晾凉后即可享用。茶泡形态饱满,似花生果大小,呈金黄色,酥脆香甜。
乐东自古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乐东人重视子女教育,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为供子女读书,他们肩挑货筐,徒步附近村庄售卖糯米粿、米糖、糖酥角等食物,一步一脚印,不仅是谋生,更是直面困境,奋进拼搏的人生姿态。在这些“乡味”中成长起来的后生们,不仅把味道印入脑海,更是把这样的生活态度刻入骨髓。
糯米粿是乐东地区元宵节时享用的传统美食。糯米粿分“ 粿子” “ 猪肚粿” 和“ 红糖糕粿” 。“ 粿子” 和“ 猪肚粿” 的制作材料都是将精选优质糯米浸泡1 2小时以上, 待米泡开后研磨成粉, 米粉兑水制粿皮, 将黑芝麻、花生、椰丝、红糖等食材烘烤至香味溢出, 调配成粿馅儿。两者的区别在于制作手法的差异, “ 粿子” 以米皮裹馅儿, 揉成圆团, 外层裹上椰子叶或槟榔叶, 上锅蒸煮, 出锅后米香、果香、叶香杂合, 清香四溢。而“ 猪肚粿” 则是将粿皮摊成大片, 将粿馅儿平铺在粿皮上, 层层卷起成长条状, 蒸熟后煎至粿皮微微焦黄, 出锅切成小段食用。因其形似猪肚, 故得名“ 猪肚粿” 。“ 红糖糕粿” 制作程序较前两者稍简单, 只需将红糖化水, 与糯米粉搅拌至粘稠水滴状, 倒入特制圆形蒸盘, 蒸熟后切块享用。米粿软糯, 味香甜蜜, 深受人们喜爱。
米糖 在乐东地区叫民糖或者明糖,嚼起来酥脆化渣,唇齿留香,如果和热腾腾的开水搅一起,则变得柔滑、软糯、甜丝丝并带着稻米焦香,饱口暖胃。制作米糖,必须精挑细选雪白、圆润、饱满的糯米,清水泡浸一整夜,用饭甑高温蒸熟,反复捏搓蒸米,手感柔软无硬心时,以竹匾为床,扒平冷却,日晒夜冻,直至坚硬干燥,连同水晶沙土不停翻炒,使其受热均匀,在高温下爆成洁白的米花,将沙土筛净, 后将先前调配好的白砂糖、饴糖、清水,按比例入锅,加热几分钟,以出现牛眼泡为佳,量倒入米花,用锅铲迅速翻炒,搅拌均匀后趁热把米花铲至案板的木架里,滚筒加力压实。将米糖划条切块, 米糖便做好了。在过去,米糖是春节欢聚的“主打”茶点,在乐东人眼里是幸福甜蜜的象征,更是他乡游子最为惦记的家乡味道。
糖酥角“包饺子,过大年”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乐东没有过年吃饺子的习俗,但有一道形似饺子的茶点——糖酥角。酥角外形与饺子相似,包酥角的手法也和包饺子一样,用面粉、鸡蛋兑水和成面团,再切分成小面团,擀成圆形酥角皮。把花生碎、芝麻、椰丝炒香,与白砂糖搅拌均匀,作为酥角馅儿。在酥角皮里放入馅料,包成卷边饺子的形状。包好的酥角入锅油炸至金黄, 便可捞起晾凉。酥角酥脆味甜,是一道春节特制的地方特色茶点。
其食如人,乐东的食点亦如乐东人,质而不俚,润物无声。这些家乡美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传承,记载着当地人的勤劳奋进。也许,这些食物本身未必是玉盘珍馐,但和亲人把酒言欢,共品乡味的相聚时刻却是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热爱故土的心赋予了这些平凡食物跃动的灵魂。
猪肚粿
糯米粿
米糖贡
糖角酥
狂欢“三月三”
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民间传统节日,黎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篮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打击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倚节狂欢,以歌会友,以舞传情。
每年三月三节,黎族各聚居区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有赛歌会、篝火晚会、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男女青年对歌、民族歌舞表演等。黎族三月三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庆祝内容也日益多样,但对歌、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内容。
三月三节是黎族传统文化,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其民俗主要特色与价值是黎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黎族传统体育项目——押加
黎歌对唱
长桌宴
三月三传统节目——竹杠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