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全力打造重点产业,
完善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紧抓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机遇,加速产业结构重塑升级,以落实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创新为契机,将优势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强化区域联动协同发展,全力建设乐东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试验区,重点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旅游业、健康产业、先进低碳制造业,加快培育自由贸易特色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极具鲜明乐东特色、生态友好、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三次产业比重43:17:40,结构基本趋向合理。
第一节 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严格保护6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11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生产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11万吨。建立瓜、果、菜、畜禽、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促进主要农产品稳定供应。
二、推动农业高质量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乐东县热带农业资源和生态品牌优势,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全链、全时、全面”发展升级,牢固树立“三品”意识,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无害化、规模化、效益化等“五化”建设。依托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与南繁资源优势加快引种育种与产品创新、推动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巩固和提高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冬季瓜菜、热带水果、花卉苗木、槟榔、橡胶等农林产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应用,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与生产能力,加快抱孔洋、成保洋、龙林洋、礼乐洋、乐罗洋、只朝洋等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以佛罗、黄流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的现代农业产业带。夯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培育打造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用好11万亩南繁基地资源,加快推动黄流镇乐东南繁科研育种配套核心区建设,高效协同联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培育一批具有乐东南繁特色的优质产品,推进南繁成果转化。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推动林下经济加速发展。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优化水产品养殖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产品。加速推动传统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升级,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
三、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加快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推广先进加工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瓜果蔬菜和水产品预冷保鲜加工、热带作物产品深加工等领域。打造千家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培育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加快构建集研发、生产、检验检测、包装、分拣、流通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链条。推动农旅深度融合,依托丰富乡村田园与农业资源,构建全域化乡村旅游体系,在保护特色村庄和田园风光前提下,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新型休闲农业,积极开发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参与体验性强的农旅产品,推进莺歌海渔港、望楼港和岭头港的休闲渔业码头建设,创新农产品认养、共享农庄、加工体验等新模式,打造观光农庄、农场旅馆、特色餐饮、休闲渔业、垂钓捕捞等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拓展农业科教旅游。
四、优化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布局
构建分工明确、因地制宜、集约高效的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空间格局。沿海主要发展南繁制育种基地、冬季瓜菜、水产养殖及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海洋渔业。山区大力推进热带特色作物生产、畜禽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北部的尖峰岭-猕猴岭山区和东南部的卡法岭-河强岭山地丘陵区为山林保育板块。利用尖峰岭、佳西岭、毛公山和昌化江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加快推动山区平原精致农业发展区、台地经作农业发展区、丘陵经济林业发展区、山地森林自然保护区发展,推进重点生产基地建设。
五、加快培育“农业+”产业集群
结合自由贸易港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优势,进一步扩大农业开放,推动农业业态融合创新发展。推进“农业+冷链物流”布局,构建以千家、大安、九所、黄流、佛罗为中心的冷链物流节点体系,打造集检疫检测、包装、分拣、冷藏、批发、运输、信息于一体的现代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和流通中心。探索“农业+金融”创新,拓展农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融资方式,强化农业风险管理服务,推动特色农业产品保险,探索通过售后回租方式布局自用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业务。打造“农业+会展交流”窗口,积极参与、组织、承办国内外重大农业会展活动、产品推介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发展热带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展示,探索景观农业艺术展等新式业态。推动“农业+对外贸易”发展,重点拓展东南亚、日韩、南美等国外市场,打造乐东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通道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电商渠道,拓展农产品国内外推广渠道,探索发展农产品转口贸易、两头在外的农副产品加工、国际仓储集拼、农产品现期货交易等业务。
六、加强特色农业品牌化建设
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着重培育绿色瓜菜、热带作物、水果、花卉、畜禽及水产品等品牌。培育壮大蜜瓜、芒果、香蕉、火龙果、百香果、龙眼、沃柑、毛豆、菠萝、地瓜、金钱树、黄花梨、槟榔、石斑鱼和黄流老鸭等乐东特色农业品牌,开展“一镇一品”建设工程,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乐东品牌矩阵。加强农业商标保护,实施“商标兴农”策略,开展“一企一标”“一社一标”“一品一标”品牌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国内外展销会、洽谈会等提高品牌知名度,拓宽市场销售和产品交易渠道,打造具有较高行业影响力的农产品交易平台,着力提高乐东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信誉度、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到“十四五”期末,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农业品牌。
七、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镇检测站、村田头检测点和商贸市场移动检测点“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扩大农产品检测发证和持证出岛范围,实现产地环境、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覆盖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瓜菜质量安全保障统防体系、标准化体系、田头预冷处理系统和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系统,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入、市场准入、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健全动物强制免疫、疫情监测、检疫监督和人工屏障体系,增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反应能力。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负面清单制度。
专栏2:热带特色高效农业重点项目 |
(一)南繁科研育种配套服务区 (二)海洋牧场项目 (三)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基地 (四)热带休闲农业产业园 (五)三角梅产业园项目 (六)生猪生态养殖基地项目 (七)田园综合体项目 (八)瓜菜保供基地项目 (九)果菜产业基地项目 (十)海水养殖转产平台项目 |
第二节 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一、构建主动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以“主动健康”为核心方向,充分发挥乐东一流环境气候和旅游资源等综合优势,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构建特色健康服务体系。前端发展健康筛查、用药管理、预防保健等多元化健康管理服务,后端重点发展特色康复疗养。合理利用全县森林、田园、温泉、滨海等资源,聚焦森林养生、温泉养生、田园 养生,拓展多样化和系统化养生疗养服务模式,打造特色养生集群。充分发挥气候环境优势,推动慢病康养、气候疗法等新业态的突破,发挥国内外知名康养机构和康养专家提供专业康复服务。充分利用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优势,推动健康服务模式与业态创新,推进跨境中医药服务贸易合作,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品牌化发展,结合跨境保险产品创新,拓展高端养老产业布局。积极联动博鳌、三亚等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实现健康服务全链发展。
二、加强健康产业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健康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医疗健康资源,加大抱由、九所和黄流等中心城镇的医疗康复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三湾、尖峰岭和毛公山等养生区的康养配套设施,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三、积极打造国际康养知名品牌
依托抱由地区气候环境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项目,谋划推动绿色康养呼吸品牌建设。强化与国内外知名旅游平台、国际健康医疗组织、健康服务机构合作,加大网络营销、媒体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会议会展等活动,不断扩大乐东健康品牌影响力。
四、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平台与渠道,鼓励企业主动引进和培育健康领域高层次人才、专业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建立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通过院校合作、校企合作、教研合作、产研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大力培育人才,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人支撑。加大对创新人才在科研经费、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支持力度,吸引一批海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到乐东创业就业,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五、加大健康产业政策支持力度
加强对健康产业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加强对企业在财政、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健康服务企业,大力扶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的健康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社会融资、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加速发展。
专栏3: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 |
(一)龙栖湾康复产业基地项目 (二)森林康养基地项目 (三)气候康养中心项目 (四)康复训练基地项目 |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彰显文化资源优势。“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加大对本土“崖州文化”和“三月三”“非遗日”“黎族织锦”“大安剪纸”“黄流花灯”等文化资源的挖掘、盘活与利用,努力从典型代表文化资源中挖掘题材,催生创意,打造精品,铸造品牌。充分依托文化、旅游、赛事、科技等特色优势,提升文化原创能力、吸附能力和辐射能力,促进乐东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乐东文化强县战略筑牢基础。
打造产业支撑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拥有先进技术和自主知名品牌,产品受众广泛,具有较强发展实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在乐东建立基地共谋发展。加强文化创意国际和区域合作。广泛借鉴国外地区文化发展成果、经验和理念,积极引进资金、技术、项目和人才,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挖掘文化消费潜力。充分发挥自由贸易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优势,把扩大游客文化消费、提升文化消费水平作为拉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大众文化消费、特色文化消费市场,开发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发挥公益性文化场馆功能,鼓励发展民间博物馆,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鉴赏水平,引导树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理念。开发与文化创意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强化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发展互联网电商产业
加快发展“互联网+”,实现电子商务业务全覆盖。在抱由镇、佛罗镇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实现全县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覆盖,构建“两中心、多站点”的电子商务网络格局。规划建设抱由镇互联网农业信息化中心,联结农业基地、示范园区等产业发展主体信息平台,打造集咨询、科普、营销、监测、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互联网中枢。
构建互联网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基地与重点园区互联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建立信息统计与监测预警系统,完善生产信息化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农产品市场、交易、物流配送等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商务体系,大力提升现代产业经营水平。有效运用物联网、5G网络、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乐东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及优势发展区质量安全监测全覆盖,搭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农业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科技应用,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向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标准化发展。
三、培育金融及专业服务业
加强政府引导,不断优化金融和咨询服务生态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银行、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支持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拓宽融资渠道,吸纳各方资金提供融资支持。完善外汇支付环境,尽快成立外汇管理局乐东支局,争取各类金融业务特许试点。扩大银行网点覆盖,大力推广便捷支付新工具使用,优化金融支付结算环境。积极推动金融改革和创新,在保险、风险投资、产权交易、债券等领域取得新突破。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设计开发与旅游服务相适应的金融保险产品。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和责任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种类。积极发展法律、会计、咨询、广告、设计、策划、电子商务、彩票、房产中介、担保机构等专业服务业,提升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邮政业发展,继续完善邮政、快递网络建设,推动邮政、快递下乡工程。鼓励邮政网络资源开放共享,加强村邮站运营管理及便民惠民功能拓展,打造农村电商寄递服务平台。构建县、镇、村三级农村快递物流体系,进一步提高邮政服务均等化水平。
四、提档升级传统商贸服务业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镇村消费潜力。积极推动商旅文化融合,商业商务联动。在抱由、九所、黄流布局有影响力的大中型消费商圈,鼓励发展智慧商圈、街区和智能店铺。支持商圈和主要街区引进知名品牌首店和开设旗舰店。改造升级商业街、市场和相关商贸服务网点,丰富业态结构,积极发展各类传统商贸服务业,加快网络零售业发展。到2025年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7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
专栏4: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
(一)酒店度假村项目 (二)商业综合体项目 (三)建材家私广场项目 (四)综合农贸市场项目 (五)仓储物流园项目 (六)瓜菜集散交易中心 (七)花卉苗木交易市场 |
第四节 积极发展低碳制造业
一、集约发展新型工业
坚持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下,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交通条件,谋划重点产业园区,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大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大岭低碳制造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工业研发、生命科学、海洋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领域发展。加快培育新能源产品、环保设备、通信产品、新型网络化制造等低碳制造,推动绿色、低碳生产向绿色设计、绿色营销等产业上下游领域延伸,结合乐东产业多元化发展需要,加强与“大三亚”产业项目合作,促进项目落实,完善产业功能,提升园区实力。
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培育数字科技产业,以乐东中兴生态智慧总部基地建设项目为核心,探索打造数字科技产业园区,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设计等领域发展。构建孵化加速、公共技术服务及商务服务体系,吸引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丰富智慧应用场景,推动数字科技应用与成果转化。加快乐东海洋信息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增强海洋信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技术攻关,努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
三、做优资源深加工业
积极发展资源深加工业,依托本土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统筹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千家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发挥乐东海岸资源,加快口岸开放,谋划莺歌海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农副产品、芳香产品、健康产品等特色产品加工制造,积极培育临港维修、加工物流等业态发展。主动研究、前瞻谋划全岛封关后海南自由贸易港类原产地、离岛免税等制度设计相关先进制造发展布局。以加工园区为平台,加快引进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企业主体落位,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支撑产业突破发展。
四、鼓励发展中小(微)企业
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引导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民间投资等法规规章及政策措施。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为创新型小微企业提供前期服务保障和成果转化,充分保障自主知识产权,严格保护创新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利益。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农民合作经济等本地中小企业发展。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投资融资环境,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商品加工、休闲度假旅游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相配套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采取务实措施,加大扶持,充分发挥相关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发展小微企业。
专栏5:低碳制造业重点项目 |
(一)工业研发项目 (二)水果、水产品保鲜项目 (三)水果、水产品加工项目 (四)粮油加工项目 (五)肉猪深加工及屠宰厂项目 (六)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综合体项目 (七)槟榔加工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