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打造优质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精心呵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差,逐步构建与自由贸易港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扎实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机制,确保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林长制,加强河流和近岸污染治理,对长期不稳定达标河流湖库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消灭城镇内河湖劣V类水体。健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到2025年,全县年度优良天数比例保持99%以上,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100%。
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依法依规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生态核心区、重点水源地、重要海域。助力打造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提升森林蓄积量,适当增加森林面积。到202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65%。重点保护滨海防护林、红树林、天然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禁止侵占破坏、买卖或其他非法转让滩涂湿地资源。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继续推进退园还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等工程。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施以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县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开展核心水源地修复工作。加大重点流域和水库水源涵养林保护和污染整治,实现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控制和规范淡水养殖,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开展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动。实施地下水保护和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开展昌化江、望楼河等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新建城区严格推行雨污分流制,旧城区视情况采取分流制。到2025年,城镇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为100%,全县主要河流和主要湖库水质总体保持优良。
推动废弃物处理方式由无害化处理为主向资源化利用为主转变。以减少废弃物处理量为目标,对一般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管理和控制。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体系,推进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加强工业点源治理、城市治污设施建设管理和农村环境面源污染治理,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到2025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到 100%。综合利用资源,解决垃圾填埋场超负荷运转问题,推动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
保持一流大气质量。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和重点行业污染控制为重点,推进污染物综合控制。推进流动源污染治理,加大淘汰无标车、黄标车力度。鼓励液化天然气(LNG)等清洁动力燃料的船舶发展。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强化洒水降尘作业设施,加强挥发性有机污染治理,加强对餐饮业油烟、烧烤污染专项整治。
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到2025年,全县耕地保有量71万亩。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好农药化肥减施行动,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大力开展废旧农药包装物和农膜回收治理,保障农用地安全利用。
第二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划定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和围填海控制线,严格保护自然海岸线。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机制,建立完善“海上环卫”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现代监管体系。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乐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不断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完善环境保护监管机制,构建健全的制度体系,为乐东建设高水平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环保管理体系,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建立环境保护和建设综合协调机构,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环境保护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各领域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战略的衔接,完善部门之间环境质量管理和环境安全的协调联动监管机制。
完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和市场化机制,综合运用价格、税费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探索实行统一高效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立完善大气移动源、固定源、面源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机制。健全生态保护机关规章制度,加强现行法规规章的衔接,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对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风险高的地区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第三节 推动生态型产业发展
抢抓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发展机遇,培育生态型产业。充分利用林下资源优势,壮大高效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种养采集加工产业。积极推进林下产业与旅游业融合,通过农旅结合,建设一批精品林下旅游点,优化林下经济产业结构,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加强提升产业融合。充分激活天然橡胶林及林下产业的休闲观光功能,深入挖掘天然热作产业的文化历史底蕴,打造集天然热作林观光、民俗风情体验、林下产品展销、天然热作产业科普、天然热作园等特色活动。发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势,发展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生活体验、科普体验等。充分做大做优滨海、江湖水系生态经济,打造“乐东天然氧吧”“气候宜居康养”等气候标志品牌。优化气象监测站网,实现自然景观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第四节 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加强能源节约,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实施“禁塑”,倡导垃圾分类新风尚,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乐东垃圾处理厂建设。倡导绿色、低碳、合理消费,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支持环保的社会风尚。推广绿色政务,培育绿色商务,鼓励绿色消费,逐步创建产品供给、市场流通、消费行为全过程的绿色生活方式,形成自觉自律的社会风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积极推进风能、太阳能、天然气、沼气、水能、风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生产和生活应用。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照明、绿色能源等低碳技术。推进乐东生态文明景区、生态文明校园、生态文明社区、生态文明园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鼓励引导低碳绿色发展,制定并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争取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推进碳中和发展,建设低碳城市。
专栏15: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
(一)低碳产品与技术推广项目 (二)碳信息化建设类项目 (三)低碳交通与绿色出行建设类项目 (四)望楼河流域治理项目 (五)石门水库水源地治理项目 (六)创建省级森林县城项目 (七)沿海防护林修复改造项目 (八)昌化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 (九)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等一批项目 (十)农村污水处理项目 (十一)县城湿地公园景观提升工程 (十二)昌化江休闲绿道项目 (十三)九所镇抱荀石场等九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十四)马鞍岭矿山修复项目 (十五)莺歌海盐场排淡沟综合整治工程 (十六)佛罗镇佛罗溪生态治理工程 (十七)南丰溪生态治理工程 (十八)沿海滩涂湿地保护项目 (十九)龙栖湾中灶村—老高园村岸滩整治修复项目 (二十)三曲沟水库饮用水源地治理与保护项目 (二十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二十二)基本农田整治和旱改水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