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民俗文化】大鹏办事处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具有特色鲜明的大鹏山歌、大鹏凉帽、大鹏清醮、大鹏濑粉仔、大鹏舞狮、大鹏婚俗闻名中外。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大鹏设守御千户所之后,沿袭洪武十八年(1385年)开始实行屯田制,军队三成时间训练,七成时间生产。卫所中的军士是一种固定职业,其身份终身拥有,世代承袭。军士妻儿随军,退伍后儿子接班,无子者从家族中找一后辈顶替。军士家属不列入民籍。卫所中不仅有官兵,还有军人家属,所以称“守御千户所城”。随军家属是军队一部分,不受地方管辖。故所城内不是单一军营,而是男女老幼俱全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加之当时此地边远,人烟稀少,军士与周边百姓联系较少,更使所城成为一个对外封闭的社区,产生与周围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所城主体是守军,屯军文化是大鹏文化习俗的基调。这是一种融合古越文化、渔农文化、客家文化形成的独特民俗文化。如:融合粤语、客家话和北方话为一体的大鹏军语、大鹏山歌,追念逝去英烈的太平清醮,体现崇军尚武的大鹏凉帽、将军宴,汇集各地不同习俗的大鹏婚俗,继承并创新传统技艺的大鹏舞狮、舞麒麟等。
大鹏山歌
大鹏山歌起源于明清时代大鹏所城,用粤语、客家、北方话混合而成的“大鹏军语”演唱,并在传唱中融入沿海渔歌、咸水歌等音乐元素。流传于大鹏和南澳一带。大鹏山歌曲调类型有地名歌、问答歌、哭嫁歌、哭丧歌、仙歌5种;表现内容有劳动歌、爱情歌、掌牛歌和生活歌4种;演唱形式有独唱、男女对唱、群唱、“尾驳尾”和斗唱5种;修辞和句式有比喻、起兴、赋体、叠字和双关语5种。句式结构多以七言四句、五言二句和五言一句的散板为主。大鹏街道于2004年成立大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开展大鹏山歌普查工作,收集198首歌曲,并录制成《大鹏山歌》民间音乐VCD保存。此后,大鹏山歌分别于2006年12月、2008年1月、2012年2月被深圳市政府、龙岗区政府、广东省政府列入“非遗”保护名录,传承人为第三代代表欧进兴。
大鹏清醮
大鹏清醮,亦称太平清醮, 大鹏追念英烈习俗。醮,原是道教仪式,醮者,祭也,通过祭祀神灵求福禳灾。传统道教打醮仪式有两种,其一为解除瘟疫的“瘟醮”或“傩”,其二是感谢神明庇佑,祈求平安的“太平清醮”。相传,明洪武年间初建大鹏城,北城门附近发生瘟疫,引起百姓恐慌,遂请道士打醮以除瘟疫。从此,打醮在大鹏延续下来,并发展成为追念阵亡将士、超度亡灵的固定仪式。后来亦有为祈求太平而打醮,故称“太平清醮”。据记载,清道光年间,刘起龙和赖恩爵两位将军曾率众在大鹏所城打醮。打醮仪式逢五年举行一次,于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期间挑选吉日,在所城天后宫门前空地搭醮坛,打醮时间固定为七天。第一天为迎神坐坛,需到东山寺请观音、水神庙请水仙姑、城隍庙请城隍爷、天后宫请妈祖、太公庙请太公及五显华光诸神,建坛进表。当地群众推举当地公婆健在、家庭兴旺、几代同堂的老人作为主事,代乡亲父老祈福,祈求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健康长寿等。其后四天,要早晚朝幡,进行礼忏、诵经、拜祭、拜斗、祭幽等活动,其中第二天举行意在祈福纳祥的“抢包山”活动,参与者最多,也最为热闹。第六天由乡贤长者组织巡游活动,人们请妈祖等各路神仙到当地7个自然村中巡游。最后一天,由僧人进行送神仪式,将请来的诸神送回寺庙,而当地民众则在主事带领下,到海边祭海,并将瘟神以彩船送归大海。大鹏清醮仪式举行的7天中,人们斋戒素食。清醮结束开斋时,要摆上280席“将军宴”,以饷全城百姓。大鹏清醮2006年被深圳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广东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福娣(1929年生,清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将军重孙)为第三代传承人。
大鹏婚俗
大鹏婚俗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所城及大鹏半岛。大鹏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城内军民人口总计约3000人。皆来自五湖四海,姓氏不一,风俗各异。各种不同婚俗在这里兼容并包,后又融入当地广府、客家婚俗,至明末清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鹏婚俗,并代代相传,保存、流传至今。大鹏婚俗除择配、下聘、择吉、迎娶、拜堂、宴客、闹洞房、回门等通行程序外,还有一套独特的婚礼习俗:崇“九”。选日子、下聘金,办嫁妆、迎亲人数等都要带“九”字。哭嫁。新娘每天由清晨唱到半夜,要唱九天以上,哭嫁的时间大大长于其他地方。对歌。洞房花烛夜,男女双方各请一拨歌手,以对唱比输赢,时间可达一天一夜,全村老少都来听歌,热闹又罕见。避邪。在迎亲队伍到达女方村落或家门之前,新娘的母亲要亲自在村头或门外燃起一盆大火,迎亲者必须从火堆上越过,方可迎亲,称避邪。抛“路引”。迎亲路上,伴娘每走几步,要抛下一截红绳,以便日后新娘回娘家时,凭此认路,不至走错。这是有别于各地的独特婚俗。回避。大鹏婚俗,新娘刚进男方家门时,新郎要回避,据称,新郎如果此时撞见新娘,会引起婚后不和。大鹏婚俗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移民特征和丰富的文化特征。对于研究我国明清时期的卫所制度,了解历史上南粤地区人口的来源、构成、民族融合过程,和研究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大鹏凉帽
大鹏凉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主要流行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所城及其所在的大鹏街道。大鹏所城屯田面积达上万亩。军士每年大部分时间在田间劳作,军人家属更是以农耕为主业。大鹏半岛气候炎热,凉帽为常年必备的劳动保护用品。凉帽起源于北宋时期惠州一带。清朝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有云:“东坡谪惠州,携朝云随侍,暇辄令其艺圃莳花,故制此笠,惠州、嘉应妇女群相效之。”大鹏凉帽最初编制很简单。大家去山上砍来竹子,破成竹片,编成圆盘状的竹笠,穿上绳子就成了。但这里海风大,竹笠常被吹掉。人们又在竹笠中心编一个5寸左右的圆孔,戴在头顶就稳定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又在竹笠边缘用竹片做一个外圈,还用5寸宽的蓝布做成帽帘沿着帽檐围成一圈以遮挡阳光,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制作工艺不断成熟,形成了最终的大鹏凉帽传统制作技艺。心灵手巧的姑娘们还在凉帽上编出各种图案,用丝线编织精美的丝织带、或用彩色毛线编起来做帽带,在凉帽上刷上红漆。把大鹏凉帽做成了人见人爱、精美实用的工艺品。大鹏凉帽不用任何机械,完全以手工编制而成。制作凉帽的竹子要用篾刀剖成像纸一样薄的篾条,每一条都要保持一样的宽度、厚度,编制时要做到既紧密又平整,编织不同的图案和用丝线编织帽带,都须遵循一定的口诀,技术难度非常大。其材料选择、形制、颜色搭配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等,具有浓厚的地域和军营屯田文化特征。不仅有实用价值、商业价值,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大鹏打米饼
大鹏米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主要流行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所城及其所在的大鹏街道等周边地区。 明清时期,倭寇、海盗、匪贼猖獗,大鹏所城将士常年东征西讨。行军打仗常需携带干粮。大鹏所城兵士多为南方人,广东又主产水稻,以大米为主食。但大米做成的饭食既不便携带,更难保存。一些军人家属便将大米磨成粉,以水调和做成饼,放在铁锅里,用柴火烤熟成为米饼,不但便于携带,更能保存较长时间。大家纷纷效仿。但这样做成的米饼既硬又粗糙,咬起来很费力,而且没有味,不好吃。大家又先将大米用开水浸泡,再用石磨磨,还在米粉中加入糖水、芝麻、花生等原料。烤出的米饼金黄松脆又香甜可口。后来又发明了木模,还在模子里刻上吉祥的文字、图案;用木锤锤紧放入模子里的米粉。因此称为打米饼。 1839年,赖恩爵指挥九龙海战抗击英军入侵取得重大胜利。大鹏所城至今流传着一首《大鹏米饼歌》:“九龙海战奏凯歌,鹏城军民齐庆贺。支援前线送米饼,保障干粮装满箩……”可见当时将士们吃的干粮就是打米饼。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打米饼从单纯的军粮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鹏所城民众在春节等节日及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都流行制作打米饼。 大鹏米饼传统手工技艺自明朝初年产生以来,长期流传于大鹏半岛及其附近区域,已有600多年历史。它的形成和传承,跟大鹏所城的建立、“军士”来源、屯田制度以及所城的军事史、战争史紧密相连,体现了特有的历史特征、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商业价值、历史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大鹏濑粉仔
大鹏濑粉仔主要流行于大鹏半岛及周边区域,尤其以大鹏所城为代表。大鹏所城建于明代初年,当时军士多来自南方各省,比较喜爱吃米粉,但是因为军营条件有限,人们因陋就简,将大米浸泡后,用石臼舂成粉,再以生熟粉混合,加凉水调成浆,直接盛入椰壳中,在椰壳下面钻一个2厘米左右的圆孔,手执椰壳不停地摇晃、抖动,米粉浆就会从孔中流到下面铁锅的沸水中,煮熟后放上油盐调料,即可食用。当地人称这种以手摇动椰壳,让米粉浆从孔中流出的动作为“濑”,以这种方法制作的米粉为“濑粉仔”。考究起大鹏濑粉的历史,民间有另一种说法,相传1839年9月,赖恩爵指挥九龙海战抗击英军入侵取得重大胜利。捷报传来,赖恩爵的夫人亲自下厨制作濑粉仔,慰劳胜利归来的将士。从此濑粉仔名声大噪,与胜利的捷报一起传遍四面八方。
■ 大鹏山歌 (综合办 供图)
■ 大鹏清醮 (综合办 供图)
■ 大鹏婚俗 (综合办 供图)
■ 大鹏凉帽 (综合办 供图)
■ 大鹏打米饼 (综合办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