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奉节县地处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入口上游,位于重庆市东端大巴山渝东平行岭谷区和七曜山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17″—109°45′58″,北纬30°29′19″—31°22′33″。县境东邻巫山县,南接鄂西的恩施、建始、利川三县(市),西连云阳县,北界巫溪县。
【历史沿革】 奉节县历史悠久,是一个文明古县,历代为路、府、州、郡治地。
夏、商时为荆、梁二州之域。
周武王于公元前1066年伐商,因巴人有功,封周之宗族于巴,是为巴国,奉节乃巴之属国——夔子国属地。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灭巴,鱼邑属秦。
奉节古称鱼复。战国中期,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秦于巴国之地置巴郡,鱼复县随巴郡同置,巴郡领县十一,鱼复序列第九。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全国设置十三刺史部,鱼复隶属益州刺史部之巴郡。同时,在鱼复设江关都尉和橘官。
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从夷陵(今宜昌)败退白帝城,改鱼复为永安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恢复鱼复县名,属梁州之巴东郡。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遣桓温灭成汉,鱼复为东晋所有。义熙元年至十年(405—414),谯纵据蜀,鱼复为其属县。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鱼复为南朝宋所有。
西魏废帝三年(554),改鱼复名为人复。移巴东郡治于阳口县。北周明帝二年(558),升信州为总管府。分巴东郡设置永安郡,治所在人复。
隋开皇三年(583),废永安郡存信州总管府,人复为其首县。
唐武德元年(618),废巴东郡仍置信州。二年(619),改信州为夔州,设总管府于白帝城。贞观十四年(640),改夔州总管府为都督府。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改人复为奉节。
五代时期,奉节先后为前蜀(907—925)、后唐(925—933)、后蜀(934—965)所有。
宋乾德三年(965),奉节为北宋所有。咸平四年(1001),四川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夔州路治白帝城。
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设置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夔州路属之。至元十四年(1277),改夔州路为夔州府,次年复名夔州路,并设总管府于白帝城。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奉节为明所有。废路存府、州、县。九年(1376),降夔州府为州,并撤奉节县入州,属重庆府。十年(1377),夔州直接隶属四川布政司。十四年(1381),升夔州为府,复设置奉节县。
清顺治元年(1644)十一月,奉节县属张献忠大西农民政权。康熙三年(1664),清军围攻川东农民军,奉节归清所有。嘉庆七年(1802),在府之上设道,奉节属川东道夔州府。宣统三年(1911)11月26日(阴历十月初六),奉节县人民积极响应辛亥革命,宣布独立,结束了清王朝统治。
民国元年(1912)废道,民国2年(1913)恢复道,民国17年(1928)裁道,奉节直隶四川省。民国24年(1935),川政统一,四川实行行政督察区制。
1949年1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唐山部队371团入城,奉节和平解放。19日,成立奉节县人民政府。1950年起奉节属万县专区,1968年起属万县地区,1992年属万县市,1997年3月划归重庆直辖市。
【行政区划】 全县辖4个街道,29个乡镇,314个村,76个社区。
【人口】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总数为105.06万人,比上年减少0.6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98万人,乡村人口77.0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38‰。
【民族】 全县有土家、回、苗等35个少数民族,其中,蒙古族53人,回族274人,藏族12人,苗族420人,彝族108人,壮族261人,布依族123人,朝鲜族10人,满族42人,侗族132人,瑶族68人,白族18人,土家族8329人,哈尼族6人,傣族7人,黎族34人,傈僳族17人,佤族13人,畬族10人,拉祜族4人,水族24人,景颇族3人,土族22人,达斡尔族3人,仫佬族8人,羌族11人,布朗族2人,毛南族1人,仡佬族51人,锡伯族1人,普米族2人,塔吉克族3人,怒族4人,俄罗斯族2人,德昂族1人。
【宗教】 全县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齐全,共8个宗教团体。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20处,宗教教职人员80人,信教群众13.7万余人。
佛教经政府批准对外开放有清静庵、昙花寺、西灵寺、隆兴寺、天宝寺、飞龙寺、崇恩寺7处,教职人员44人,信众6.5万余人。
道教经政府批准对外开放公平镇长龙山天仙观、天鹅湖玉皇阁2处,教职人员18人,信众6万余人。
伊斯兰教经政府批准开放的清真寺教堂一座,教职人员2人,信众600余人。
天主教经政府批准对外开放的有教堂一座,活动点3处,教职人员6人,信众6000余人。
基督教经政府批准开放的有教堂一座,活动点5处,教职人员10人,信众6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