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鹤峰乡位于长江南岸,距县城17千米,辖7个村,1个社区,32个村(居)民小组,5991户18615人。面积87.74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128~1592米之间,属“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峡江气候。2014年建档立卡人口779户2372人,贫困人口占户籍人数12.7%,现系统建卡人口703户2795人,已全部脱贫,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9户82人。系统边缘易致贫户19户82人。
【产业发展】 聚力打造“花果之乡”特色小镇,实施脐橙提质增效1500亩,油橄榄增量提质项目4个3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1000亩,发展三峡阳菊360亩,实施农业项目7个,发展农家乐3家,新增小水果品种12个,建成莲花乡村旅游产业园、青杠百果园。建立完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到户奖扶27户7.3万元。打造一村一品,成功创建4个千万元村,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家家有致富门路。新增市场主体143个,增长率128.16%。新培育企业19个,新增上限个体户2家,储备工业项目6个。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2782元,地区生产总值达2.5亿元。2020年获得市农委、财政局财金协同支持镇乡产业发展一等奖,奖补资金150万元。
【生态环境】 森林督查处理违法图斑5个,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有机肥替代化肥1200亩。新增绿化造林面积600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800亩,新增经济林果面积1300亩。完成渔民退捕工作,退捕渔船1艘,安置渔民3人。回收农膜6.55吨、农药包装废弃物1吨,建成收购站点10个。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160批次。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青杠村荣获市级首批美丽宜居乡村和绿色示范村,莲花社区获得首批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绿色示范村。
【脱贫攻坚】 累计实施C级危房改造265户,D级危房改造495户,易地扶贫搬迁186户795人,农房收储60户。建设微型安置点5个、集中安置点5个,安置150户。实现应改尽改、应搬尽搬、应收尽收,户户住上安全房。
累计整治山坪塘81口,修建人饮池130口。新建集中供水工程32处、分散供水工程97处,累计解决和改善3372户11025人饮水安全,彻底告别吃天河水的历史。并发挥村民自管、自治组织作用,成立管水协会。
落实教育资助1041万元,惠及贫困学生8135人次,确保无一人因贫困失学辍学。贫困户资助参保全覆盖,患者自付比例在10%以内,实现病有所医。实施建卡贫困残疾人家庭脱贫帮扶111户13.45万元,“一户多残”贫困残疾人家庭帮扶24人5.9万元。
累计推动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43户1528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发放到户产业扶贫补助资金287.1万元,支持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针对性组织开展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覆盖5500余人次。积极实施消费扶贫,动员干部职工、机关食堂、社会人士帮助销售贫困户农特产品167.5万元。
【基础设施】 围绕“解八难、建八有”标准,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实施农村道路“村村硬、组组通”,累计整修新修64.47千米,硬化58.88千米,泥结石路整治80千米,油化8.6千米。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2个村,惠及6700余人。4G网络和光纤覆盖率达到100%。累计新建(改扩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6个,新建标准化卫生室6个,标准化村级文化室全覆盖。实施广播“村村响”深化覆盖和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行政村广播覆盖率、贫困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集镇道路“白改黑”工程,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管网3千米,建成8个“垃圾兑换银行”示范点,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改造油橄榄示范基地7000亩,种植小水果1.4万亩,新增优质脐橙3000亩,新建循环观光采摘园650亩,提档升级360亩三峡阳菊产业基地,形成村村有产业的局面。
【利益联结增收】 落实“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细化股权分配,贫困户实现集体经济股权化分红全覆盖。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实行“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共建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采取托管、土地入股、返租倒包等形式共建扶贫产业园,利益联结贫困户250余户,利益联结金额达到50余万元。同时解决贫困户家门口务工增收4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