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田承毅
脱贫攻坚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经济工作,更是贫困地区的发展机遇。尽管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蕴藏着脱贫致富巨大的能量,但目前尚未完全释放出来,也还没形成脱贫致富的动力,主要受制于包括激发内生动力的制度安排欠缺、基础设施匮乏、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有待提升等因素。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应围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构建可持续脱贫、可持续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
一、坚持“三个强化”标本兼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一)强化普惠性政策落地
加快补齐社会事业和民生问题“短板”,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央、市委和县委已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行清理打捆、合并、简化程序,制定操作手册,使其实实在在落实到位,让群众从中得到实惠,如退耕还林、种粮直补等。在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时,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避免出现群众新的攀比和有失公平,拉大收入差距等问题,造成“帮扶工作费力不讨好”做好事得不到好回报等情况。对因灾、因病、因学等造成临时贫困的群众,政府加大临时救助力度。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用
奉节属典型的大山区、大农村,农业发展面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两大“瓶颈”。要继续在路、水、电、生态、通信等基础设施上狠下功夫,着力完善“交通网”“水利网”“环保网”“信息网”,实现各村社公路通畅、饮水安全保障、用电质量安全、“村村通”宽带通讯全覆盖,实事求是消除居住农户危旧住房,有效处理污水垃圾,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真正构建起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同时,结合资源禀赋和村民发展意愿,搞好产业发展规划,整合产业发展资源,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问题,使农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
(三)强化“兜底”政策可行
要进一步优待和扶持特殊困难群体,细化准入“门槛”,真正将那些自身无能力脱贫群体和五保户以及其他无劳动能力的对象纳入其中。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标准,真正帮扶困难群体解决存在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确保这部分群体基本生活处于当地平均水平。要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完成集体产权确认,尤其要加强“三资”清理,量化村集体资产,搭建集体经济“框架”,引领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强村级发展后劲。
二、突出“三个着力”教引结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一)着力宣传导向,消除“等靠要”思想
通过召开小组会、院坝会和入户走访等形式,帮助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通过加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挖掘、培育、积累和投入,大幅度提高贫困子女教育水平,以良好的教育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培育脱贫致富后备“生力军”,让贫困户有念头、有盼头、有干头。通过精心选编扶贫文化精品,组织“文艺下乡”“有线电视进村”“通俗图书入户”等手段,营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破解长期以来因文化缺失带给的消极影响和代际传承危害,真正实现从思想上“挖穷根”,坚决摒弃“坐原地等小康”心态。
(二)着力活动载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通过开展脱贫示范户创建活动,大力激发群众摆脱贫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劳务合作、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等方式,发挥好乡土人才的示范激励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尊老爱幼、和谐邻里、勤劳致富”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弘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增强家庭成员“赡养老人、爱护子女”的责任意识,从而培育起“脱贫致富光荣”“家庭和谐光荣”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三)着力政策导向,坚决退避养“懒汉”
落实扶贫政策,关键要通过惠民政策,让群众真正增收致富。由于诸多因素,仍存在部分群众“张口要政策、伸手讲条件”,“等着过小康”的“懒汉”。比如一些地方的公益性岗位,存在不做事只“拿钱”的情况。还有一些公益性设施,如水池、村级道路等建设好后,不少受益群众只使用不管护,有违当初“谁受益、谁管护”的初衷。要进一步完善“劳务补助”“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机制,通过落实奖励扶助政策,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府的“补助”得来不易,并且还应重申扶贫救助“干才支持、大干大支持、不干就不支持”的政策导向,让群众明白劳动才能致富并自觉珍惜劳动成果,积极主动参与村级建设与管理。
三、建好“三支队伍”真抓实干,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一)建好乡镇“火车头”
决战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乡镇干部能否坚守为民情怀、主动融入群众,能否把村民当亲人、与群众打成一片,能否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关系到整个脱贫攻坚的成败,必须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要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培养使用干部,真正把坚持原则、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培养、使用起来。同时,要对下辖的有深度贫困村的乡镇借用干部全部清退,明确脱贫攻坚期间一律不得外借、外调干部,确保乡镇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脱贫上。
(二)建好村级“领头雁”
抓好脱贫攻坚、帮助农户走上致富道路,加强村党支部建设是核心,优化村“两委”班子是基础,凝聚民心是关键。要抓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村党支部的培训与管理,努力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引导群众增收致富的“引路人”“带路人”。
(三)建好驻村“帮扶队”
各驻村工作队要进一步沉下身子、深入一线,为贫困村脱贫攻坚找准路径、明确措施;要进一步冲锋在前、主动担责,严格按照“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工作总要求,直接抓到村抓到户和抓到人,立下“愚公志”,打好“组合拳”,形成上下合围态势,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